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送客

欧阳明

夜里下过小雨,地里吸足了水分。太阳一早就出来了,暖乎乎的。地早翻出来了,种子也早备好了,总算等到这样一个播种的好天气啦!

可老王下不了地,得陪亲家!

亲家三天前就来了,一个人,说是想看看外孙。

亲家母咋没来呢?见面的时候,老王问。

上庙子去了。亲家说。

亲家有一年多没过来了。几十里远呢,来一趟不容易。老王就打肿脸充胖子,大鱼大肉地款待,还放下农活,陪亲家东拉西扯摆闲龙门阵。

原以为亲家看看外孙就会走,可三天过去了,看不出有要走的意思。

老伴脸上早就挂不住了,昨晚对老王说,是不是吃好了,不想走?要不,明天就不办酒办肉了?

不办显得我们小气。老王说。

没钱了,咋办嘛?

借!估计明天就会走了。老王说。

可吃过早饭,亲家还是没走的意思。看着大好天气就这么白白溜走,老王急得发毛,但面子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能笑眯眯地,继续陪着亲家东拉西扯地闲聊。

老王,过来提潲桶!

老王刚把卷好的叶子烟递给亲家,就听见老伴在灶屋里喊。

一进灶屋,老伴就咬着老王的耳朵,小声说,别陪他摆龙门阵了,想法让他走!一边说,一边拿眼去瞟灶屋的门口。

他不说走,有啥办法?总不能直接叫他走吧?老王说。

管你的,不叫他走,我就走!老伴说完,自己提着潲桶去了猪圈。即刻,猪圈里就传来了猪的叫声和老伴的骂声,死瘟丧,叫啥?只晓得吃,又不长肉,明天弄去杀了你,看你还叫不叫!

老王怕亲家听到老伴的骂声怄气,赶忙给亲家把烟点上。然后,搬了条凳子,坐在亲家对面。看亲家的脸色,没有什么变化,心里才踏实了许多。

几口烟过后,老王叭地一声,吐出一口酽痰,用鞋底来回磨了三次。然后,清了清牛毛肚一样粗糙的嗓子,对亲家说,亲家母到庙子住多久啊?

一周,说是打佛七。

老王知道,打佛七就是到庙子念经,要七天。就哦了一声,顿了顿,又问,你家地里下种没有?

没有。

再不种就错过季节,没啥收成了。

错过就算了,反正也卖不了几个钱。亲家说。吐出一团白烟。

老王突然找不到话说。一个劲儿把叶子烟抽得吱吱叫唤,像在喊痛。

这时,院子里突然来了几只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不停地在树枝上跳上跳下的。鸟们叫喳了一会儿,就轰地一声飞走了。但没过多久,又飞了回来,叽叽喳喳地又叫。

老王抬头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突然弯腰捡起几块瓦片。

做啥呢?亲家问。

赶鸟!狗日的,要走不走的,叫得人心烦!老王说完,手中的瓦片就飞了出去。鸟受到惊吓,轰地一声,全飞走了。走了,就没再回来。

亲家无语,一个劲儿把叶子烟抽得吱吱叫唤,也像在喊痛。

连续抽了几口烟后,亲家突然起身,烟锅往凳子上狠狠地一敲,将里面的半截叶子烟磕在地上,狠狠踩了几下,就往外走。

做啥呢?老王问。

回家!

反正你也不忙,再多住几天嘛。老王劝。

不了,得回去看看田里的水。亲家说。

当地农村,喜欢在谷子收割前,把田里的水放干,待打完谷子后,再种上一季油菜,好多点收入。

以前没放嗦?老王问。

放了,口子挖浅了,狗日的,要流不流的!亲家说。说完,拍了拍屁股上面的灰,抬脚就冲出了院坝,头也没回。

望着亲家的背影,老王笑得像颗核桃。

(选自《四川文学》2011第1期《送客》)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划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老王夫妇多次暗示亲家回家,请简要概括。
【小题3】简要概括小说中老王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4 09:55: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个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结,这一情结贯穿于毎个民族衍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过程当中,成为投射各个民族精神向度的辉煌灯塔。

近年来,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开始涌动,借着还原历史、回归现场的名义,对已在民族文化价值谱系中形成稳定内涵、在群众中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形象,进行毫无道德边界的解构。这种解构是对历史的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误读与肢解。目前,这种“误读”与“肢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审美斜视”,对真实涌现或经艺术塑造的英雄形象拒绝认同,强行以所谓的“生活逻辑”与“国民性反思”来质疑其真实性。如有人认为刘胡兰年龄那么小,何以能经受住死亡的考验?且不说这样的质疑有无对英雄的基本敬畏,单就是这样的解读视角就让人匪夷所思。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怎能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来强行规约刘胡兰?何况,刘胡兰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历史的幅面上凸显出来,成为凸显本民族最“新鲜的激情和行动”的“这一个”。

其二是“偏向还原”,即在一种理性强推的逻辑下,以历史肌理的内在丰富性为借口,片面认为历史结果的形成是多元路径交汇的产物,是无数历史线索偶然碰撞所致,从而达到颠覆英雄、污化英雄的目的。如这两年网络媒体上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质疑就是典型。这样的质疑至少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首先,缺乏看待历史事件的整体视野。尽管构成历史事件的活动是多元的,但这些活动中必然有一种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核心力量的存在,才使得历史事件以这样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反映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历史事件上,这种核心力量就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其次,缺乏审视英雄形象的辩证态度。英雄并不是脱离人间烟火的固化标签,只要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行为,就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如果置历史事件的根本结果不论,单在一些细节上大加苛责,狭隘地认为英雄的一切必须绝对完美,必然会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教条主义。再次,缺乏评价历史事件的客观立场。从各种历史材料来看,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五个战士的身份、弹尽粮绝的事实,及最后跳崖而亡的壮举,都经得起文献的佐证和历史的考量。如果置基本的历史事实于不顾,单纯放大一些根本无法撼动历史事件基本结果的偶然性元素,显然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是一种只见斜枝不见主干、只见泡沫不见河流的认识倒置与精神偏狭。

其三是“肆意解构”,即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消解英雄身上的庄严色彩,横加填塞世俗化的叙事元素,致使英雄完全沦为浑噩之徒。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本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又是春来茶馆的女老板,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伪军巧妙周旋,体现出极高的生存胆略和艺术魅力。而同名小说《沙家浜》则把阿庆嫂设定为一个与伪军司令胡传魁、新四军指战员郭建光两边都有私情的江湖人。于是,春来茶馆变成了藏娇褛,胡传魁与郭建光变成了采芳客。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解构,凭借的是取消历史阶段性特征、荡涤英雄主义精神的泛人性主义的逻辑,体现岀对历史和英雄个体的极端无知与轻慢。

上述矮化英雄的“思潮”,其悖谬之处根本上就在于对“文本历史性”与“历史文本性”的机械理解。“文本历史性”是指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生产、建构的,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文本只有镶嵌在特定的历史橱窗中才得以可靠地诠释。而“历史文本性”是指历史还具有叙事的一面,但历史的这种叙事特征,绝非无根由、无逻辑、无整体意识的纯主观叙事,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惠雁冰《英雄经典——民族精神的文化史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民族都具有的英雄情结,贯穿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与民族精神的向度有关。
B.“审美斜视”对“文本历史性”机械理解,以所谓的“生活逻辑”来质疑英雄的真实性。
C.“偏向还原”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无辩证、不客观、无逻辑。
D.“肆意解构”对“历史文本性”机械理解,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加入世俗化的元素矮化英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矮化英雄、无道德边界的解构历史英雄的几种表现,进而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B.文章引入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片面解读和质疑,就是为了论证“偏向还原”是对历史的肢解和误读。
C.文章在引出三种误解或肢解英雄形象的表现时,既有对概念的诠释,又有具体案理论结合实例,论证有力、充分。
D.文章以英雄情结引入,以揭示矮化英雄思潮悖谬根源作结,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时代以刘胡兰成为时代的英雄。
B.英雄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是因为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符合民族精神向度行为。
C.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就会陷入泛性主义的逻辑。
D.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不能加入主观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三棵树的承诺

冉小江

①老家打电话来的时候,我正在睡午觉,迷迷糊糊地听到电话里传来父亲的声音,说的是老家那座高山上的事。那片山林一直耸立到云层里,一到秋天的末尾,日子还没有来得及喊冷,上面就已经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雪,那雪大半年化不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让山里人进进出出,最健走的人到镇里面往返也得花四个多小时,一路荆棘一路颠簸,说不完的穷山恶水。父亲说的事,是一家姓练的给我们留了一棵树,因为要修路进山,得把田坎上那棵树给砍了,说是上一辈承诺给我们家的,让我们家自己拿主意,父亲年迈,打电话来问我意见。

②这个故事还得从我过世的母亲说起。

③当年,我的母亲在镇上的中学,负责给全校的学生煮饭,俗称大师傅,其实也就是一个烧饭的工人。母亲仁慈,看见哪个孩子可怜,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就带到家来,管吃管住。我们家楼上楼下常年住的学生就有五六个,还有时不时来改善生活的。

④有个姓练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带着他们兄弟俩,哥哥因为家里穷,小学没念完就在家帮着干活了。母亲把他从学校喊回家的时候,他的脚趾头已经冻得像一个个胡萝卜,母亲给他换上父亲的鞋,发现他连袜子都没的穿,马上又从屋子里拿出一套衣服给他。叫他到火炉边的时候,他畏缩得像一只受伤的鹿,因为实在冻得厉害,端起的饭碗都险些落在了地上。就这样,他开始在我们家吃、在我们家住,一住就是三年。

⑤不久后,他母亲知道了这事,老太太择了一个赶场天到我们家来,带了一口袋的洋芋,特意感谢了一番。农村人不会说话,嘟囔着给我母亲承诺,说在他们家的耕地上有三棵碗口那么粗的柏香树,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就送给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给我们家看护,直到长出参天大树,我们家拿来盖大房子。母亲当时也没有任何言语,当是一句玩笑话,只是告诫要让孩子读书,读书才有出路。

⑥这事好像就这么过了,记得有一年春天,山上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常年用来拴牛绳,恰巧被一头发飙的牛给弄断了。又过了几年,山上又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长得茂盛的缘故,季节里烟雨频繁,不巧被雷劈成了两半。

⑦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从山上带话来的是老太太的长孙子,老太太已经过世了多年,不幸的是,那个曾经在我们家寄宿的二儿子也因为一场大病被带走了。那个可怜的年轻人,好像一直活在我最初的记忆里,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上面补了很多补丁,两手环抱着自己蜷缩成一团,冷得瑟瑟发抖。母亲就这样把他带到了我们生活里,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我们每年有衣服,他就有衣服。小时候我们三弟兄总是不理解,白吃白喝还不说,连衣服裤子都要买,这样下去,我们免不了横眉冷眼对他们,每次都被母亲训斥一顿才收场。母亲常给我们说起这些孩子的苦,并一再告诫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仅要勤劳,还要懂得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尤其是这些孩子中成绩优越者,母亲让我们不仅要向他们虚心学习,还要懂得尊重、敬佩这种人,这样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向你身边优秀的人学习,这就是母亲一直教导给我们兄弟的。

⑧晚些时候,我给老家的父亲去了电话,说树我们不要了,让他们家自己把树卖了,钱我们一分也不要。我想,母亲在世也会这么做的。当初母亲的目的也不是要得到那几棵树。

⑨一棵树几经风雨才活了下来,就像我们人一样,要经过多少的磨难和挫折才能成人?女儿还小,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给她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就叫三棵树的承诺。说有这么一家人,为了报答一个人的一点小恩,三辈人守着、看护着,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棵有幸长成了参天大树,兑现了他们当初的承诺。

(选自2016年5月4日《人民日报》)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的二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

(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二:

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

材料三:

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泛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

(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

材料四:

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

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鲜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

二次元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的期许。

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

材料五:

对于青少年而言,二次元文化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一方面保护着他们远离严酷的现实,放飞理想。让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尝试表达自我、展开自我、重塑自我,既获得自我认同,又获得群体彼此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归属。另一方面,长期沉溺于二维的想象空间中,青少年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低龄青少年往往容易模糊虚拟和现实的差异,造成潜意识里认知的混乱,丧失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失范行为。

二次元和三次元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媒介和商业的推动下,二次元文化逐渐尝试着隐藏或是削弱壁垒,延伸到三次元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三次元也尝试着平等地与二次元进行对话,甚至将某些二次元的表达方式纳为己用。因此,虽然壁垒没有被完全打破,但两者之间的误会却呈现出递减趋势。双向破壁的尝试也促使青少年跳出“高墙”限定,尝试放弃绝对边缘化立场,开始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二次元文化,积极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

(摘编自马忠红《二次元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次元,是二次元世界的简称,它主要是指以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架空世界”,有别于指称现实的“三次元”。
B.二次元世界和三次元世界的最大差异在于,二次元是以二维图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而三次元是直接呈现现实世界。
C.“泛二次元用户”和“核心二次元用户”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二次元世界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在精力和财力方面投入的程度不同。
D.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延伸,一方面是可以延伸到三次元的世界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看待自身的文化,进而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更好地发展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二次元的定义,材料二简单比较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异,了解二次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青少年的价值和文化取向。
B.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二次元用户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逐步趋缓,这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步开始认识、接受二次元文化。
C.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对二次元文化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材料四认为其精神内核是积极的,而材料五认为这种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因素。
D.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尽管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壁垒,但只要加强沟通交流,就可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小题3】材料四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主人公朱丹不但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是一位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B.本文的结尾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本文将丹麦音乐大师前后的言行进行了对比,拒绝与接纳的转变显得非常做作,实为败笔。
D.“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显示了民族精神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E.朱丹在外国音乐大师面前不卑不亢,坚持原则,是为了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F.这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才华横溢和民族情感同样重要。
【小题2】小说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本文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4】本文运用了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景物描写除外)举例分析其作用。
【小题5】本文的主人公朱丹先生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先生的形象有类似之处,请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