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未及冠,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选编自《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B.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C.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D.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十八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绘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仕途坎坷。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2)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2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绾,字文约,成都双流人。举进士,为礼部第一。稍迁职方员外郎。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又上书言:“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诚不世之良法,愿勿移于浮议而坚行之。”明年,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时常平、水利、免役、保甲之政,皆出司农,故安石藉绾以威众。绾请先行免役于府界,次及诸道。利州路岁用钱九万六千缗,而转运使李瑜率三十万,绾言:“均役本以裕民,今乃务聚敛,积宽余,宜加重黜。”富弼在亳,不散青苗钱,绾请付吏究治。畿县民诉助役,诏询其便否两行之,绾与曾布辄上还堂帖。中丞杨绘言未闻司农得缴奏者,不报。凡吕公著、谢景温所置推直官、主簿,悉罢去之,而引蔡确、唐坰为御史。
五年春, 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帝从其言而止。又言:“辽妄为地讼,意在窥我。去冬聚兵累月,逡巡自罢,其情伪可见。今当御之以坚强,则不渝二国之平,平则彼不我疑,而我得以远虑。苟先之以畏屈,彼或将力争,则大为中国之耻。”帝览疏嘉之。
安石去位,绾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绾欲弥前迹,乃发惠卿置田华亭事,出知陈州。又论三司使章惇协济其奸,出知湖州。元丰中,知荆南府,历知陈、陕、永兴、青、邓诸州军。元祐初卒,年五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B.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C.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D.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古代中国的区域规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是最高行政区划。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B.保甲,古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C.司农,上古时代是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在汉朝是九卿之一,掌钱谷之事,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
D.疏,分条说明的文字,亦指上奏章。上疏是指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绾为人直率,敢于直言。在王安石得到皇帝的特权主张改革的时候,他上书说希望改革不要流于肤浅的议论,要落到实处。
B.邓绾善待百姓,为民谋利。平均徭役本来是使百姓富裕的,如今部分官吏却几近横征暴敛,为自己积累财富。他认为应该加重处罚。
C.邓绾智慧机敏,善于观察。辽人骚扰宋边境,邓绾上书,皇上由此清醒地认识到辽人的所为目的在于窥视大宋,应该坚决抵抗。
D.邓绾处事圆滑,得到重用。在王安石离任时,依附吕惠卿;而在王安石复任后,又揭发吕惠卿的不轨之事。因此获得朝廷任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
(2)辽妄为地讼,意在窥我。去冬聚兵累月,逡巡自罢,其情伪可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之士由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授浔州司法参军。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与之日:“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况故杀子孙,罪止徒。”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抚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直至塑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与之皆为榜免。其他利病,罢行甚众。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竞还。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拧,名三贤。理宗即住,累迁,皆力辞。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奉余皆以均亲党。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
B.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
C.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
D.寻特授广西提点邢狱遍历所部至浮海巡朱崖/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凛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入太学学习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等。
B.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台,与庙相似,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如乞骸骨、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崔与之司法公正,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富豪拖欠百姓款项并诬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崔与之为政宽仁,在广西提点刑狱期间废除了许多不利百姓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离任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
(2)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堤堰,陂塘 决:疏浚
B.后安石国   当:掌管
C.众不能     诎: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   恤:体恤
【小题2】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小题3】下列解说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
B.管理鄞县时,王安石大兴水利,推陈出新。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
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由在于百姓不知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
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②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③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俞充字公达,明州鄞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茂州羌寇边,充上十策御戎。神宗遣内侍王中正同经制,建三堡,复永康为军,因诈杀羌众以为中正功,与深相结,至出妻拜之。中正还阙,举充可任。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其媚事中正,命遂寝。河决曹村,充往救护,还,陈河防十余事,概论“水衡①之政不修,因循苟且,浸以成习。方曹村决时,兵之在役者仅十余人,有司自取败事,恐未可以罪岁也”。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岁登课百四十万。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诏听之。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庆阳兵骄,小绳治辄肆悖,充严约束,斩妄言者五人于军门。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以故,莫不畏威而怀惠。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每获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慕家族山夷叛,举户亡入西者且三百,充遣将张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反之。充之帅边,实王珪荐,欲以遏司马光之入。充亦知帝有用兵意,屡倡请西征,后言:“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今师出有名,天亡其国,度如破竹之易。愿得乘传入觐,面陈攻讨之略。”诏令掾属入议,未及行,充暴卒,年四十九。

论曰:俞充制军禁暴,足为能臣,而希时相之意,倡请西征,使其不死,边陲之祸,其可既乎?

(选自《宋史•俞充列传》)

(注) ①水衡:官名,掌水军舟船器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B.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C.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D. 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也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B. 檄:古代上级发给下级的公文,最早写在木简上,多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
C. 传:古代驿站或驿站的车马,也指过关津、宿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凭证。
D. 掾属:古代佐治的官吏。汉代时人员由主官自选,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俞充政绩突出。任都水丞时,将淤泥地改造成八万顷良田;任成都路转运使时,解决了羌民寇边的问题,后经王中正举荐得以升迁。
B. 俞充尽职尽责,能力很强。黄河决堤,他不仅前往救护,后来还就河防之事上书朝廷;在提举市易任上,增加了朝廷的财税收入。
C. 俞充善于治军,恩威并施。他严格约束庆阳骄兵,对病苦死伤者关怀备至,没有谁不畏惧他的威严而又感念他的恩德。
D. 俞充帅边有功。他恢复了边境的耕植,设法让举户入西的叛民返回,多次倡请西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
(2)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