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泰

孙泰者,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其女弟。;姨,泰取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众皆服泰之义。泰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小题1】解释
①先是 ②取 ③ 卒 ④ 适
【小题2】翻译
(1)少师皇甫颖
(2)或诘之
【小题3】上文有两个“市”:①“尝于市遇铁灯台”中的“市”,它的词性是 ______,解释为 ___________ ;②“市之”中的“市”,它的词性是_______ ,解释为___________ 
【小题4】上文记述孙泰的两件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要说明孙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用文中词句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7 08:4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甫冠,从胡瑗受学。瑗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神宗曰:“朕亦疑之。”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民患。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连徙亳、扬、徐州。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问吏:“法何如?“曰:“死。“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哲宗遣使存劳,赐白金五百两。卒,年六十三。

觉有德量,为王安石所逐。安石退居钟山,觉枉驾道旧,为从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诔,谈者称之。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节选自《宋史·孙觉传》,有删改)

(注)散常平钱:青苗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B.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 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C.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
D.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於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文中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神宗、哲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觉关心百姓。他在合肥任职时,反对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坝,为民谋利;他纠正福建婚丧的不良风俗, 有利百姓。
B.孙觉有见识。孙觉认为,吕惠卿能言善辩,有才华,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却不明白。后来事实证实了孙觉的看法。
C.孙觉得罪王安石,遭到驱逐。他对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曾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趁机把孙觉逐出京城。
D.孙觉有德行、度量。他早年与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贬斥,王安石退职后,他主动和王安石来往,王安石死后,他写文章悼念,被人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②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停事例,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有删改)
【注】①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
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停事例,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2)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题目
植竹记
刘岩夫
秋八月,刘氏徙竹凡百余本,列于室之东西轩,泉之南北隅,克全其根,不伤其性,载旧土而植新地,烟翠霭霭,寒声萧然。适有问者,曰:“树梧桐可以代琴瑟,植楂梨可以代甘实。苟爱其坚贞,岂无松桂也,何不杂列其间也?”答曰:“君子比德于竹焉: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垂蕡实以迟凤,乐贤也;岁擢笋以成干,进德也;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篆象之辞,留示百代,微此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用闻矣,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镞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神人,此礼乐之并行也。夫此数德,可以配君子,故岩夫列之于庭,不植他木,欲令独擅其美,且无以杂之乎。”窃惧来者之未谕,故书曰《植竹记》,尚德也。
【小题1】上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文章阐述竹之“德”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它们是:
①竹的    
②竹的   
【小题3】对“窃惧来者之未谕,故书曰《植竹记》,尚德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担心有人偷盗而不知(植竹的原因),写此文来倡导君子德行。
B.我担心还有来问的人不知(植竹的原因),故把书定名《植竹记》,倡导君子德行。
C.我私下担心将来的人不知(植竹的原因),写此文来倡导君子德行。
D.我私下担心将来的人不知(植竹的原因),故把书定名《植竹记》,倡导君子德行。
【小题4】(小题4)赏析文中划曲线整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作者写竹,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请对此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