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 ”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玩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于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 ”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
B.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 “我”对他们的讨厌。
C.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创造情景,“我”长大后还要给奶奶踩背的对话,显得温馨而有趣。
D.文章通过奶奶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也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题2】“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
【小题3】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0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母亲为了治愈“我”的腿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希冀万一的可能出现。
B.“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这一句表明老太太们从不提及母亲,“从不提”是因为怕“我”伤心,这次“提”是因为她们担心“我”忘了母亲。
C.“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这两句写“我”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
D.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母爱却恒在。
【小题2】同样是谈到“我”在作文竞赛中得第一的事,为什么母亲两次的反应完全不同?
【小题3】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孙姨和梅娘
史铁生
柳青的母亲,我叫她孙姨,曾经和现在都这样叫。这期间,有一天我忽然知道了,她是三四十年代一位很有名的作家——梅娘。
最早听说她,是在1972年底。那时我住在医院,已是寸步难行;每天惟两个盼望:一是死,一是我的同学们来看我。同学们都还在陕北插队,快过年了,纷纷回到北京,每天都有人来看我。有一天,他们跟我说起了孙姨。
“谁是孙姨?”
“瑞虎家的亲戚,一个特棒的老太太。”
“以前政治运动里被打倒过,现在连工作也没有。”
好在那时我们对政治运动已经有了理解。时代正走到接近巨变的时刻了。
“她的女儿在外地,儿子病在床上好几年了。”
“她只能在外面偷偷地找点活儿干,养这个家,还得给儿子治病。”
“可是邻居们都说,从来也没见过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瑞虎说,她要是愁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唱歌。”
“等你出了院,可得去见见她。那老太太比你可难多了。”
那时我们都还不知道她是梅娘,或者不如说,我们都还不知道梅娘是谁:我们这般年纪的人,那时对梅娘和梅娘的作品一无所知。历史常就是这样被割断着、湮灭着。梅娘好像从不存在。一个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竟似消散得无影无踪。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
两年后我见到孙姨的时候,历史尚未苏醒。
某个星期天,我摇着轮椅去瑞虎家——东四六条流水巷,一条狭窄而曲折的小巷,巷子中间一座残损陈旧的院子。我的轮椅进不去,我把瑞虎叫出来。春天近午时分阳光尤其明媚,我和瑞虎就在他家门前的太阳地里聊天。那时的北京处处都很安静,巷子里几乎没人,惟鸽哨声时远时近,或者还有一两声单调且不知疲倦的叫卖。这时,沿街墙,在墙阴与阳光的交界处,走来一个老太太,尚未走近时她已经朝我们笑了。瑞虎说这就是孙姨。瑞虎再要介绍我时,孙姨说:“甭了,甭介绍了,我早都猜出来了。”她嗓音敞亮,步履轻捷,说她是老太太实在是因为没有更恰当的称呼吧,转眼间她已经站在我身后抚着我的肩膀了。那时她五十多接近六十岁,头发黑而且茂密,只是脸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刀刻的一样。她问我的病,问我平时除了写写还干点什么?她知道我正在学着写小说,但并不给我很多具体的指点,只对我说:“写作这东西最是不能急的,有时候要等待。”倘是现在,我一定就能听出她是个真正的内行了: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要是让我给初学写作的人一点衷告,我想也是这句话。她并不多说的原因,还有,就是仍不想让人知道那个云遮雾障的梅娘吧。
她跟我们说笑了一会儿,拍拍我的肩说“下午还有事,我得做饭去了”,说罢几步跳上台阶走进院中。瑞虎说,她刚在街道上干完活回来,下午还得去一户人家帮忙呢。“帮什么忙?”“其实就是当保姆。”“当保姆?孙姨?”瑞虎说就这还得瞒着呢,所以她就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当保姆,越远越好,要不人家知道了她的历史,谁还敢雇她?
我写到这儿,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不由得已是另外的景象——阳光暗淡下去,鸽子瑟缩地蹲在灰暗的屋檐上,春天的风卷起尘土,卷起纸屑,卷起那不死不活的叫卖声在小巷里流窜;一个伛背弓腰的老人在奋力地打扫街道。
孙姨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儿子和小女儿得的是一样的病,残酷的是,这种病总是在人二十岁上下发作。她的一儿一女都是活蹦乱跳地长到二十岁左右,忽然病倒,虽四处寻医问药,但终告不治。这样的母亲可怎么当啊!这样的孤单的母亲可是怎么熬过来的呀!这样的在外面受着歧视、回到家里又眼睁睁地看着一对儿女先后离去的母亲,她是靠着什么活下来的呢?靠她独自的歌声?靠那独自的歌声中的怎样的信念啊!我真的不敢想象,到现在也不敢问。
如今,我经常在想起我的母亲的时候想起孙姨。我想起我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我,不由地就想起孙姨,那时她在哪儿并且寻找着什么呢?
又过了几年,梅娘的书重新出版了,她送给我一本,并且说“现在可是得让你给我指点指点了”,说得我心惊胆战。不过她是诚心诚意这样说的。她这样说时,我第一次听见她叹气,叹气之后是短暂的沉默。往事如烟,年轻的梅娘已是耄耋之年了,这中间,她本来可以有多少作品问世呀。
现在,柳青定居在加拿大。柳青在那儿给孙姨预备好了一切,孙姨去过几次,但还是回来。那儿青天碧水,那儿绿草如茵,那儿的房子宽敞明亮,房子四周是果园,空气干净得让你想大口大口地吃它。孙姨说那儿真是不错,但她还是回来。
她现在一个人住在北京。我离她远,又行动不便,不能去看她,不知道她每天都做些什么。有两回,她打电话给我,说见到一本日文刊物上有评论我的小说的文章,“要不要我给你翻译出来?”再过几天,她就寄来了译文,手写的,一笔一画,字体工整,文笔老到。
瑞虎的姐姐时常去看看孙姨,帮助做点儿家务事。我问她:“孙姨还好吗?”她说:“老了,到底是老了呀,不过脑子还是那么清楚,精神头旺着呢!”
(取材自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注释】①梅娘(1920—2013):现代女作家,本名孙嘉瑞,多写婚姻恋爱题材,表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上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有“南玲北梅”之誉。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特棒的老太太”中的“特棒”一词是对孙姨逆境中生活态度的赞美,也是为了引起作者见她的兴趣。
B.“一个人丰饶的心魂,竟可以沉默到无声无息”表现出作者对梅娘的文学成就竟已不为人知的感慨和叹惋。
C.作者“再从记忆中去看那条小巷”,看到的是自己现在对孙姨遭遇的理解,更是她因历史原因而多舛的命运。
D.孙姨叹息之后的沉默充满了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无奈:现在已经是作者这一代作家的时代了,自己已经过时。
【小题2】请概括初次见面时孙姨留给作者的印象。
【小题3】作者为何会在文中提到自己的母亲?
【小题4】本文的题目也作“回忆梅娘”。你觉得和此处的题目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合欢树》节选,完成小题。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味。
⑴母亲的全副心思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小题3】结合以上选文,分析作者这样组材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轮椅

史铁生

(1)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 9 8 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一一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2)双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3)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

(4)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这辆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最终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1 9 9 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是学医的,笑嘻嘻地闻一闻我的尿说:“不要紧,味儿挺大,还能排毒。”其实他心里都明白。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5)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九?两万七?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一一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6)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7)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8)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9)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心里有了一句诗: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一一若把凡•高的那些话加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10)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法:“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11)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一一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一一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祈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 “爱命运”即是爱上帝一一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一一假设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到别人身上,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小题1】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开篇写“我”与医生对话的作用。
【小题2】作者叙述不同朋友带他去不同地方的意图是什么?
【小题3】分析第(7)段文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4】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晴天朗照、杨柳和风”既描绘了眼前所见之景,也点明了作者对自然心生神往的缘由。
B.第(4)段中朋友立哲的话“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意在鼓励作者战胜病魔。
C.第(5)段中,作者调侃“上帝见我需要”把电动轮椅“时寄存在王府井”的轻松幽默与希米购买轮椅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天有情人更有情。
D.凡高的话中的“经历生活”与作者所说的“扶轮问路”的内涵相同。
【小题5】对第(11)段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某种语言风格特点进行概括、举例并分析形成原因。
【小题6】综观全文,题目“我的轮椅”包含了哪些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