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这个豁达从容、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生颠簸辗转,而这一次终于没能抵过时间的催促,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书破万卷 路行万里

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他还曾写过《冯其庸传》,为先生整理年谱。“冯先生一生是为了学术而生的,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他一生的巨大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书破万卷,路行万里。“冯先生在读《史记》的时候,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的时候,先生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他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告诫学生的。”叶君远说。

至情至性 方正不阿

在对待学术方面,冯其庸至情至性,方正不阿。叶君远回忆:“他编辑《历代文选》的时候,有一些助手做注释工作。一位年轻的助手由于感情生活起了波澜,注释有些草率。冯先生审校之后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帮助他改正问题。对于领导干部,他也没有网开一面。曾经有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冯先生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门领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

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尤其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以前曾是红学爱好者,他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小说。”叶君远说,“知名工笔画家谭凤嬛、雕塑家纪峰等,都出自冯先生门下,受冯先生教益。”

国学知音 后辈知音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在此之前,学校多次邀请专家研讨,一直莫衷一是。原因很简单,专家自己就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现在看冯先生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他当年在无锡国专经历的活用,‘国学概论’‘文字学’‘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版本目录学’‘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很多都出现在国学院的课程之中。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都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

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冯其庸曾赠给友人一首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学术成就。“他还是国学的知音人、后辈的知音人、学术的知音人。”叶君远说。

(选自《光明日报》(_________)年01月23日 05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其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书籍时对玄奘归国路径心存怀疑,于是重走故地,终于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成功推翻了书本的说法。
B.冯其庸审校助手的注释稿件后,发现助手注释草率就立刻把助手批评教育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冯其庸对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态度。
C.冯其庸曾用一首诗来讲述他和《红楼梦》的缘分,但他的学生认为,他不是红学知音,而是国学知音、后辈知音、学术知音。
D.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设立之初,由于许多专家没有受过国学教育,完全没有经验,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就根据冯其庸先生的意见来完成。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冯其庸先生的话:“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有何作用?试分析。
【小题3】冯其庸“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简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2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可思议。项羽是个责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少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这个家庭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作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的,叫作籍,也是有字的,叫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的一个楼烦神箭手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把楼烦神箭手吓得连退十几步オ回过神来,便急忙逃回营中。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斗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官空,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ー门心思地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里,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美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的本色,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列举项羽的名、字,并与刘邦对比,是为了说明项羽是个贵族,出身是相当高贵的。
B.文中写项羽大吼一声就能把楼烦神箭手吓得逃走而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又是每战必胜,胜利后想回故乡,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
C.项羽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表现英雄本色,在“成者王,败者寇”文化中,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D.项羽之所以输给刘邦,是因为项羽杀戮太多,乱呈大英雄本色,再加之历史没有给他称王的机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公正的论。
B.刘邦知人善任,下臣オ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从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因为两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请根据文中信息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2017年9月9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发不了《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到2017年7月,国内共享单车累计投放量约1600万辆,带动10万人就业。目前我国共享单车全行业日订单5000万单左右。平均每辆共享单车的骑行频次超过3次,达到3.125次。从需求方面看,到2017年6月,国内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到1.06亿,占全国网民的14.11%。从市场融资情况看,2017年上半年内,共享单车以22起融资成为分享经济领域内融资事件数最多的细分领域,融资额达到104.33亿元。实际上也推动了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以ofo小黄车为例,目前已经进入9个国家,超过170个城市,连接全球超过800万辆共享单车,提供了超过30亿次的出行服务。
(资料:新华网2017年9月11日)
材料二:

注:图一“2017E”表示2017年预计,后同。图二横坐标是指共享单车用途分享所占百分比。
《资料:图一来自中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图二来自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近日,全球顶尖品牌咨询公司Prophet铂慧发布2017中国品牌相关性指数及品牌50强榜单,摩拜单车不仅以第14名的高排名成为唯一上榜的互联网出行企业,更在行业评比中荣膺“旅游和出行”行业冠军。Prophet铂慧负责人表示:摩拜单车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第一选择。告别交通拥堵,“橙色出行”已经被成功推广成为一种健康、环保及时髦的生活方式。此外,摩拜并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其背后有着卫星定位系统、移动支付、大数据等诸多科技成果支撑。目前摩拜单车均已支持“北斗+GPS+格洛纳斯”三模卫星,摩拜采用物联网芯片,800万辆7×24小时在线的单车更是构建了全球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系统。此次摩拜上榜品牌50强是对摩拜单车两年来的成绩的最佳肯定与认可。
(摘编自新浪网《科技实力铸就行业第一 共享单车界仅摩拜上榜铂慧中国品牌50强》)
材料四: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解决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现实,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未来几十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平均40%左右的告诉增长率,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10%以上。其中共享单车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国内共享经济(注:“分享经济”的另一种名称)的发展史中,滴滴出行无疑具有奠基作用。金沙江创投合伙人罗斌对本报记者分析,滴滴将共享经济模式带入了中国,是共享经济中的标杆性企业。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基于互联网+交通大数据,正在加速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在提升就业机会、去产能、节能减排上起的作用较突出。2016年,滴滴顺风车和专快车(含拼车)全年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近91万辆小汽车行驶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共享单车出海吸引了国外专家对中国共享经济模式的关注。有望对带动全球经济发展起引导作用。在今年上半年,苹果CEO库克造访了ofo在北京的办公室。“中国的创新已经输出到全球。”罗斌说,过去很多时候是中国模仿国外的商业模式,但从2015年起,国内科技创新开始在全球处于较领先地位。
(摘编自2017年10月22日《中国经营报》,李甜、李静《共享经济:释放发展新动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目前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迅速,到2017年7月,国内累积投放量约1600万辆,平均每辆车的骑行频次超过3词,达到3.125亿次。
B.材料二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图一显示,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将达到29500万人,増长率超过650%.
C.材二前瞻产业研究院图二显示,共享单车用途分析中方便快捷、健康环保、实惠便宜所占百分比超过了50%,说明时尚潮流永远不会超越它们。
D.由材料二可知,我国的共享单车用户发展规模(或預计)逐年攀升,年增长最多的预计约6700万人,而年増长最少的年份也不少于1600万人。
E.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罗赋认为,滴滴将共享经济模式带入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获行业冠军,从2015年起,国内科技创新开始领先全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共享车辆对分享经济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同类题3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
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
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昔,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
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选自2012年11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完全错误的两项是(   )(   )
A.奶奶上山挖野菜,摔伤了两条腿,金先生看过后认为,如果调养得好,可以保命,但两条腿是治不好了。
B.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因为北屋的阳光好,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
C.奶奶喜欢支使父亲,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
D.这篇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父亲对奶奶的厌烦之情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E. 这篇小说描写了奶奶摔伤腿后把自己饿死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小题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 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 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 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 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 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 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 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 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 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 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 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 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 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 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 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 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 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 2011 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E.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小题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