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报道,“高通2017年发布的《5G经济研究报告》预测,2020—2035年间,5G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将相当于与印度同等规模的经济体,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全球5G价值链将创造3.5万亿美元产出,同时创造2200万个工作岗位。”

不但能使平民用户受益,还能带来AI、物联的发展,更能创造GDP、提供就业,这就是为什么5G能影响一个国家未来十年的国运。谁领跑5G,谁就得到了世界上最尖端的移动通信技术,就好比美国因为当年的核弹技术,在二战之后成为世界霸主、改变世界格局的经历,5G亦可达此功效。

全球知名咨询顾问公司德勤(Deloitte)近日发布了一份关于中美在建基站的报告:目前美国在5G建设方面的花费已经被中国超越,目前中国支持5G通讯的基站数量已经是美国的10倍。

(摘编自《中国5G震撼来临,未来必将辉煌》,“搜狐网”2018年12月)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5G应用市场数字化专题2018>发布:中国或将引领全球5G产业发展》,“易观智库"2019年2月14日)

材料三:

全国两会开幕至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代表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5G技术与应用。

“5C时代的精彩,将超乎想象”,刘多代表对此充满信心。这位亲历了几代通信网络发展演进的科研带头人认为,技术与应用开发之间,就好比修路和造车的关系——“移动通信技术基本以‘十年一代’的周期更新迭代。每次技术更新,等于修一条更宽的路。路通了,自然有很多车沿着路跑起来,越跑越快,车的类型越来越多,路上也越来越热闹。”

技术改变世界。技术被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向前发展,而技术发展又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这是刘多代表的切身体会。因此,“要以发展、前瞻的视角看待5G的可能性”。

5G技术在生活层面的应用最易被大众感知。“最大的变化就是速率更快。因为‘大带宽’的特质,5G比4G快10倍左右,下载一部电影大片一两分钟就足够,高清视频也不再卡顿了。”刘多代表介绍。此外,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都将在5G的助力下更快更好地实现。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工业互联网有三大体系: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而5G的‘大连接’特质可以把水表、电表、煤气表、设备、家电等都通过传感器连入网络,大大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其‘低时延、高可靠’的特质,为工业互联网的实时控制和预警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刘多代表认为,这对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有很大帮助。

(摘编自《5G时代的精彩,将超乎想象》,《光明日报》2019年3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5G经济研究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可知,2020—2035年间5G及其价值链创造的经济产出将非常可观,会对全球GDP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B.5G是世界上最尖端的移动通信技术,谁能领跑5G,谁就有可能改变世界的格局,甚至有可能领袖全球,这是5G研发倍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C.材料二的柱状图是对2020—2035年5G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度净贡献值的预测,从数值的变化来看,这16年将有波动起伏,但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
D.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对5G时代充满了信心,他用修路和造车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技术与应用开发的关系,技术更新离不开应用开发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在5G建设方面的花费超过了美国,中国支持5G通讯的基站数量已经是美国的10倍,由此可知,我国对5G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很大。
B.刘多提倡“要以发展、前瞻的视角看待5G的可能性”,对更美好的生活向往具有推动技术发展的作用,技术发展促进应用升级,5G技术将会改变世界。
C.利用5G的“大连接”特质可以通过传感器把各种设备连入网络;利用其“低时延、高可靠”的特质,可以从技术上保障工业互联网的实时控制和预警。
D.想要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就必须实现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小题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5G技术的应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6:1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①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阳一起绞断。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父母送我入伍,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我托着腮帮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新喜是春天。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扭子压在人肩上,愿望长翅。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冷漠的土地找到掏心窝子的。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利武器。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雪莲。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的童话。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了长聪明。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坡地挂在高山上。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中的畚蚂蚱?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在管生不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憧憬,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我拄着盲杖,敲打着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采来去去是春天。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你的春天是什么?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注:①史光柱,1964年生,云南马龙人。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1985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D.“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小题2】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小题3】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如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对此举例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在中华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间的发展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多个阶段,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发展面貌。

巴蜀文化与巴蜀文学的发展并非同轨运行,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这些辞赋辞采飞扬、体制宏伟,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贡献如日月高悬,彪炳千秋。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苏舜钦、三苏、文同、张孝祥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张问陶、李调元、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汉赋是在司马相如手中定型的,他的辞赋创作完成了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转变,为汉代辞赋创作奠定了基础。唐诗中的杰出作家陈子昂、李白,在促进唐代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代表了盛唐诗创作成就。薛涛是唐代最为出名的女诗人,与宋代李清照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女作家代表。五代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宋代巴蜀作家又一次引领风骚,苏轼的诗、文、词创作代表了宋诗、宋文、宋词的最高成就,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也有一些作家是入蜀后才声名渐显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自古诗人例到蜀”。“初唐四杰”诸人皆曾入蜀,高适和岑参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蜀中山水风物的诗篇。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到四川定居,足迹踏遍蜀中各地,杜甫的七律是在蜀地定型的,同样也代表了唐诗中七律的最高成就。陆游曾表示自己“心未尝一日忘蜀”,而且还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巴蜀文学也不乏女诗人,甚至代有其人。如汉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涛,五代的李舜弦、花蕊夫人、黄崇嘏,宋代的蒲芝、谢慧卿,明代的黄峨,清代的王淑昭、林颀、梁清芬等。巴蜀多女作家的一个前提是家族文学的兴旺,从宋代眉山三苏起,直到清代绵州三李,中间出现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这是巴蜀文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此外,巴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共处,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蜀文学刚起步就掀起了文学高潮,汉赋代表了巴蜀文学的最高成就,反映了汉帝国的精神风貌。
B.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和创作与蜀地密切相关,李白出于蜀,杜甫入于蜀,都是巴蜀文学优秀作家的代表。
C.出生于蜀地的苏轼创作了代表宋代诗、文、词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这可能与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宋代巴蜀文学的繁荣有很大关系。
D.巴蜀文学之所以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时代走向衰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受战争的影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均遭重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先概括巴蜀文学的总体状况,再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具体分析。
B.文章在论述巴蜀文学发展的历程时,阐述了它经历的三次兴盛和两次衰败的过程及部分原因。
C.文章采用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著名作家的例子,论证巴蜀作家具有创新精神和杰出贡献。
D.文章通过分析巴蜀家族文学的兴旺以及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论证了巴蜀女作家众多的基本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巴蜀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随中华文明的兴衰而兴衰,创造出许多传世的佳作。
B.从“初唐四杰”到高适、岑参、杜甫,再到陆游,无不证明“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道理,说明经过蜀地的熏陶,才能创作出优秀诗篇。
C.唐代的薛涛和宋代的李清照两位女诗人是巴蜀众多女性诗人中的重要代表,也是各自时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D.以宋代眉山三苏和清代绵州三李为代表的家族文学的兴旺,是巴蜀文学发展中的一个特点,为当地文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请简要概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3】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忧伤的质量
朱成玉
看《歌手》,李健在评价迪玛希的时候,说了一句“他的忧伤很有质量”,他说迪玛希的眼睛里有光,有不同于他年龄的故事,那里面有深深的忧伤。
忧伤也可以有质量吗?
我想是的。多少美妙的诗和歌都弥漫着忧伤的味道,让我们痴迷不已。把忧伤变成诗,把忧伤变成歌,这都是有质量的忧伤。有的忧伤是蒙蒙细雨,淋着每个人,但我们都知道,这雨终究会停,终究会有一架彩虹,横空出世,把你和新生活连接起来。这就是有质量的忧伤。
有质量的忧伤,是不光带给你美感,更重要的是不能带你坠落到深渊,而应该像一盏茶,虽然弥散着伤感的味道,但绝不沉沦,只是那么静静地与时光对峙,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抚慰?人们善饮忧伤,不是为了最后解脱的醉,而是那忧伤里,浮着沁人心脾的茶香,那不是沉沦,而是拯救。
我想到川端康成的忧伤,那是不可一世的忧伤,令人心碎到骨子里的忧伤,但因为他最后自尽身亡,所以,我说他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
川端康成的忧伤,有时候表现在他的沉默上。三岛由纪夫曾写到川端的沉默:跟他对面“被默默地、死死地盯着,胆小的人都会一个劲擦冷汗”。三岛由纪夫说,有个刚出道的年轻女编辑初次访问川端氏,运气很好或者说运气很坏,因为没有其他来客。但川端半个多小时拿那妖气的大眼睛一言不发地盯着对方,女编辑终于精神崩溃,“哇”地伏身大哭。那张苍白的有些颓废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极度渴望探究人性的眼,那双眼睛是贪婪的,甚至让人觉得它有偷窥的欲望。川端康成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成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而最终的殉美而亡,便是对此的最佳诠释。
如果我的灵魂能与川端康成相遇,我只想问他,那临终的眼里看到了什么,世界的哪一部分还在绽放,哪一部分在慢慢熄灭。
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那即将关紧眼帘的刹那,永恒的美还在缓缓流淌……
但也仅此而已。我不会与他太过寒暄,我回转过身,捻了二两质量上好的忧伤,我要带着,去岁月里浅斟低吟。我把忧伤看成一种气质。它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可以是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寻。
阿多尼斯在一首诗中写过:“但愿我有雪杉的根系,我的脸在忧伤的树皮后面栖息。”他看出了一棵树的忧伤,那么,他必然也是忧伤的,只是,这忧伤是绿色的,是有营养的,他和树的灵魂彼此给予着深深的激励。所以,他才可以把忧伤豢养在他“孤独的花园”里,有节制地生长着。
忧伤是诗歌的核,那份忧伤是让人浅尝辄止的,而非陷入和沉沦。可是写诗的人,有多少把自己埋在自己的罂粟花田里。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海子、顾城……在诗人的史册上,列着一长串的自杀清单,这以生命为代价哺养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忧伤,是堕落的忧伤。
你写了再好的诗又有何益?你战胜不了自己的绝望,那么,你便不配给别人带来希望。
一个朋友,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特级教师了,可是有一天,忽然辞了职,去一个乡村支教。所有人都不解,她说,因为有一天,她看到了那个乡村的照片,照片上的天空,蓝得让人沉迷,还有那蓝天下孩子们的眼睛,那些忧伤得有些绝望的眼神,让她动容。
她说,她遵从了自己的心。她要走进那些忧伤里,她要把那些忧伤里绝望的灰都变成渴望的光。她的拯救,让那一大片忧伤变得有了质量。
她在给我的来信中,特意关照了我忧伤的特质——
“你看起来那样忧伤,在绚烂的阳光里这多么不合时宜……你可以忧伤,但不能一滑到底……”  
(选自《散文》2017.08,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李健对歌手迪玛希的评价引出自己的看法:有质量的忧伤就是能够变成诗和歌并让人们痴迷不已的忧伤。
B.作者将有质量的忧伤比喻成“一盏茶”,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忧伤虽然使人伤感,但却能给予人心灵上的安慰。
C.文中联想到川端康成的经历与追求,指出走向沉沦的忧伤是没有质量的忧伤,与前文形成对比。
D.阿多尼斯将自己的忧伤“栖息”在树的忧伤里,人和树灵魂彼此激励共同成长,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小题2】文章最后用特级教师的例子来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说“它(忧伤)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可以是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寻”,这一认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生动的例子。请从上句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堂吉诃德》进行阐释,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