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绂传

①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②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客以红氍毹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 •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累戍朔州  (2)中书舍人
(3)虽豪贵人勿也 (4)黔公与求则可耳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善书供事文渊阁    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B.明旦访其人赠之,估客也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C.绂索前画裂之,还馈 尔无忘乃父之志
D.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行成思而毁于随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2)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小题4】从王绂的处事经验看,要保持操守,需要警惕□□和□□这两种人。(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小题5】本文③④两段分别叙写了王绂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绂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9:2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国朝典故,喜谈经济。
景泰元年,疏劝帝亲经筵,勤听政,因陈时务十二事。再迁侍读。天顺二年掌南院事。宪宗嗣位,复陈时务,言人君保国之道有三:力圣学,修内治,攘外侮。力圣学之目一:正心。修内治之目五:求真才,去不肖,旌忠良,罢冗职,恤漕运。攘外侮之目六:选将帅,练士卒,讲陈法,治兵器,足馈饷,靖边陲。帝嘉纳焉。
成化改元,廷议讨四川山都掌蛮,洪谟上方略六事,诏付军帅行之。进学士。寻迁南京祭酒。上言南监有红板仓二十间,高皇后积粟以养监生妻孥者,宜修复。帝允行之。母丧服阕,改北监。十一年,言士风浇浮,请复洪武中学规。帝嘉纳,命礼部榜谕。崇信伯费淮入监习礼,久不至。洪谟劾之,夺冠带,以儒巾赴监,停岁禄之半,学政肃然。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又言:“古者鸣球琴瑟为堂上之乐,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干羽则舞于两阶。今舞羽居上,乐器居下,非古制,当改。”尚书邹干驳止之,洪谟再疏争。帝竟俞其议。
迁礼部右侍郎。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十七年,进尚书。二十年,加太子少保。二十一年,星变,有所条奏,帝多采纳。弘治元年四月,天寿山震雷风雹,楼殿瓦兽多毁。洪谟复力劝修省,帝深纳之。洪谟矜庄寡合,与万安同乡,安居政时颇与之善。万安以谋逆诛。至是,言官先后论奏,致仕归。又三年卒,年七十二。谥文安。
洪谟尝言:“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王府官终身不迁,乖祖制,当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其人任之,庶无后患。”将殁,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其好建白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
B.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
C.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
D.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B.“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始于唐代。在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
D.“致仕”也叫致事、致政、休致,是古代官员一种非正常的退休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是因犯罪而不得不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洪谟是进士出身,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善于写文章。景泰元年,陈述当时政务的十二件事。两次晋升后任侍读。到了宪宗时,又陈述当时政务,被皇帝赞许采纳。
B.周洪谟担任南京祭酒时,上疏请求修复南监红板仓,得到允许。崇信伯费淮入监学习,久久不到,遭到周洪谟的弹劾,受到夺去冠带、减岁禄一半的处罚。
C.周洪谟向宪宗上疏,说抵御外敌,就要选拔将帅、训练士卒、研究旧有的御敌方法、配备兵器等。皇帝对此予以夸奖并接纳了他的建议。
D.周洪谟因为与万安同乡而被人弹劾罢官。回乡不久,周洪谟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谟矜庄寡合,与万安同乡,安居政时颇与之善。万安以谋逆诛。
(2)“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先是,魏忠贤既辑《三朝要典》,以《光宗实录》所载与《三朝要典》左,乃言叶向高等所修非实,宜重修,遂恣意改削牴牾《三朝要典》者。崇祯改元,毁《三朝要典》而所改《光宗实录》如故。六年,少詹事文震孟言:“皇考实录为魏党曲笔,当改正从原录。”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士柔愤然曰:“若是,则《三朝要典》犹弗焚矣。”乃上。疏上,不省。体仁令中书官检穆宗总记示士柔,士柔具揭争之。体仁怒,将劾之,为同列沮止。士柔上疏曰:“累朝实录,无不书世系之例。臣所以抉擿改录,正谓与累朝成例不合也。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当日国本几危,坤宁调护,真孝慈之极则,顾复之深恩,史官不难以寸管抹杀之,此尤不可解也。”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士柔亟以《五朝注略》进,乃得解。寻为南京国子祭酒。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崇祯初,褒恤诸忠臣,翰林能文者或为之,而中书以为侵官。崇祯三年禁诰文骈俪语。至是攀龙家请给,去士柔草制时数年矣,主者仍以士柔前撰文进。中书黄应恩告至发诰语违禁,至发喜,劾士柔,降二级调用。士柔寻补尚宝司丞,迁少卿,卒。子琪诣辨诬,乃复原官。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节选自《明史·许士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B.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C.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D.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文中指上呈给皇帝的奏章。含有相似含义的词语还有“表”等。
B.出,可以指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文中指许士柔出京任南京国子祭酒。
C.骈俪,常用来指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体,通常多用对偶句法。
D.阙,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又可代称朝廷,“诣阙”指入朝觐见君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士柔忠于职守,敢于上奏朝廷。许士柔掌管左春坊的工作后,魏忠贤按自己编辑的《三朝要典》任意删改《光宗实录》,许士柔后来就《光宗实录》相关问题上奏。
B.许士柔推崇规矩,具有抗争精神。温体仁派中书官检出穆宗的总记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写揭帖争论;他在上疏中认为删改后的实录和历朝老规矩不符合。
C.许士柔赞扬孝慈,讴歌皇后恩德。许士柔认为皇后在太子危险时对太子进行调养保护,是孝慈的最高法度;史官轻易抹杀皇后的深厚恩德,更是不可理解。
D.许士柔针锋相对,招致奸人报复。许士柔的奏章使温体仁很不高兴,正逢温体仁唆使刘孔昭弹劾祭酒倪元璐,温体仁就打算潜许重熙之事来牵连许士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
(2)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
B.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
C.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
D.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乐,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历代皇帝都有年号。
B.吏部,为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吏部尚书,主要负责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C.左迁,贬职。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有不同的说法,“迁”字用法最灵活,可以表达调动、升职或降职。
D.丁内外忧,也叫丁忧。古人在朝中做官遭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孝三年,称为“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自幼相貌奇异,七岁时有僧人断言他将来是救世的宰相。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于谦才华出众,对下属一向严格的都御史顾佐唯独对他很客气。
B.于谦秉公执法,巡按江西时为几百个罪犯沉冤昭雪。皇帝深知于谦可担当大任,亲手写下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于谦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C.于谦体恤民情,上疏请求皇帝将河南、山西储存的谷物在每年三月分发给各州县上报的贫困户,等秋收后还给官府,年老多病或贫穷无力者可免于偿还。
D.于谦为官清正,每次进京议事都是空着双手去,因为得罪当权者王振,被借故弹劾,被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在监狱中关了三个月之久,出狱后降为大理寺少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2)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一段时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过郡邑,核吏治,民隐  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  绌:不足,不够
C.或原吉背初议   尤:怨恨,归咎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    寝:睡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九载满,蹇义皆宴便殿   ②嬴而不助五国也
B.①久,移驻蕲州 ②顷,烟炎张天
C.①退则恂恂无预者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言者劾大臣    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B.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C.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D.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①④⑥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C.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宁,字志道。正统末,自以舍人从军有功,为锦衣千户。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柴沟堡。成化初,充大同游击将军。寇入犯,与同官秦杰等御之小龙州涧,擒其右丞把秃等十一人。改督宣府操练,移延绥。地逼河套,寇数入掠孤山堡。宁提孤军奋击之,三战皆捷,寇渡河走。明年复以三千骑入沙河墩,与总兵官房能御之。寇退,复掠康家岔。宁出塞百五十里,追与战,获马牛羊千余而还。时能守延绥,无将略,巡抚王锐请济师。诏大同巡抚王越帅众赴,越遣宁出西路。破敌黎家涧,进都指挥同知。朝廷以阿罗出复入河套,频扰边,命越与朱永御,而以宁才,擢都督佥事,佩靖虏副将军印,代能充总兵官。宁起世胄,不十年至大将,父友多隶部下,亦不以为骤。逾月,寇大入,永遣宁及游击孙钺御之。至波罗堡,相持三日夜,寇乃解去。亡失多,宁以力战得出,卒被赏。至冬,贼入安边,宁追击有功。七年又与诸将孙钺、祝雄等败寇于泥忽都河,玺书褒奖。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屡欲降,内惧朝廷见罪,外畏阿罗出仇之,彷徨不决。宁请抚慰以固其心,卒降之。明年,参将钱亮败绩于师婆涧,士卒死者十三四,宁与越等俱被劾。帝不罪。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又明年,寇入榆啉涧,与巡抚余子俊败之。进署都督同知。与子俊筑边墙,增营堡,寇患少衰。弘治中,用荐署都指挥使,分领操练。十一年十二月卒。赠都督佥事。宁束发从军,大小百十余战,身被二十七创。性沉毅,守官廉,待士有恩,不屑干进。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B.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C.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D.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佥事,官名,宋代为各州府的幕僚。金、元、明仍沿用,唯职掌有别,至清代渐废除。
B.河套,指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的汉族地区。
C.玺书,原指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在文中指皇帝用来褒奖许宁等人功绩的诏书。
D.束发,即系结头发。古代男孩女孩均在15岁时将头发束为一髻,以为成童之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宁战功卓著,多次升迁。他以舍人的身份征战有功,任锦衣千户;在黎家涧之战后,升为都指挥同知;弘治年间,因战功被授予都指挥使,分管操练。
B.许宁作战骁勇,屡次克敌。在孤山堡,他率孤军抗击,三战皆胜;在波罗堡,伤亡惨重,他以死战得以脱身;在延绥,他率镇兵与敌人死战,使敌寇不能得逞。
C.许宁审时度势,善于安抚。在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投降过程中,他请求抚慰把哈孛罗,消除了其内心的忧虑,坚定把哈孛罗投降的决心,终于使之投降。
D.许宁统兵有方,赢得肯定。他居官廉洁,善待士兵,他父亲的朋友都肯定他的战功,认为他名副其实;参将钱亮在师婆涧战败,他被弹劾,皇帝也没有问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起世胄,不十年至大将,父友多隶部下,亦不以为骤。
(2)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屡欲降,内惧朝廷见罪,外畏阿罗出仇之,彷徨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