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1)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2)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3)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述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4)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小题1】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小人赵岩等用事 (2)窃有善善恶之志 (3)不能述公之事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1)求滑人 (2)吾子淹久敝邑
B.(1)梁之大臣老将多谗不见信 (2)臣供养无主
C.(1)盖希慕之至焉耳 (2)尔勿忘乃父之志
D.(1)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2)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小题3】用“/”给第(3)段画曲线部分断句。
初 受 命 于 帝 前 期 以 三 日 破 敌 梁 之 将 相 闻 者 皆 窃 笑。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2)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
【小题5】文章通过哪两件事来刻画王彦章的“良将”形象?
【小题6】本文与《伶官传序》写作背景相同,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11:3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贱。以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学者必代之。性好燕,家无需积。隋大业。有赋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我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电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子纳言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为部曲,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已,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检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为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座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遗,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檬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输;以法兴尚书左丞股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辅公拓攻陷丹阳,进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拓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于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将王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厚。
(选自《旧唐书·卷五十六·李子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道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B.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C.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D.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曲”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军中有部,部下有曲,后来泛指军队。
B.“侨”原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等,文中指超越自己身份登上帝位。
C.“建元”既可指每年纪历的开始,也可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的年号,文中指后者。
D.“礼乐”原指周公所制贵族政治生活准则文中指贵族学习的古代六艺中的礼和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通自小贫贱,乐于助人。他早年从事捕鱼打猎,在乡里看到老人提着东西,一定要帮他们,家里也没有积蓄的财产。
B.李子通勇武有力,为人仁义。他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因为有武力而被赏识,他全力保护被叛军抓住的乡人,人们多愿归顺他。
C.李子通善纳下言,用兵巧妙。他接受毛文深的进言,招募江南人,诈称沈法兴的军队,夜袭杜伏威,造成二人之间的耗斗,自己有机会占据江都。
D.李子通不计前嫌,任人唯能。他重用自己的敌人沈法兴的部下李百药和殷芊,隋朝地方以及江南的很多人才都愿意归顺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准,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2)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同类题3

   甲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乙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联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陛下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永保无疆之(美善)  ②凡百元首(君主帝王)  ③虽之以严刑(使之明白)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百万(只)  ⑥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曰(发誓)
A.①⑥⑦
B.③⑤⑧
C.②④⑥
D.①④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从容问曰 ④人苦不自觉
勉强受谏 ⑥弟守法如此  ⑦必浚其泉源 ⑧必固其根本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⑧D.③④⑤⑥⑦
【小题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伐根求木茂 不约我礼用
B.根不固求木之长 此悦从谏也
C.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 执四五然后赦
D.而况明哲乎 此难受谏也
【小题4】对甲、乙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地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并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乙文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柳雄、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D.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情忽慢。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幡然省悟。
【小题5】翻译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恭仁,隋观王雄子也。仁寿中,累迁甘州刺史,临事不苛细,徼人安之。文帝谓雄曰:“匪特朕得人,乃卿善教子矣。”大业初,转吏部侍郎。杨玄感叛,诏率兵经略,与玄感战破陵,败之。遂与屈突通追获贼。炀帝召见曰:“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苏威曰:“仁者必有勇,殆谓此邪。”时威及宇文述、裴蕴、裴矩参掌选事,皆受赇不法,恭仁素廉正,故恶之,出为河南道大使,使捕寇贼。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寻为凉州总管。恭仁久乘边,习种落情伪,悉心绥慰。由葱岭以东,皆奉贡贽。就加纳言。突厥颉利率众数万猎其境,恭仁应机设拒,张疑屯虚帜示之,颉利惧而走。瓜州刺史贺拔行威叛,朝廷未即讨。恭仁募趫荡,倍道进,贼不虞其来,遂克二城。纵所俘还之,众感悦,遂相与缚行威降。召拜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检校凉州诸军事。迁左卫大将军。武德末,拜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迁洛州都督。太宗劳谓曰:“洛阳要重,朕子弟不为少,恐非所任,故以委公。”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既贵,不以势尚人,故誉望益重。病,乞骸骨,诏以特进归第。卒,赠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杨恭仁传》)
【注】①汉石庆:汉武帝时期的丞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B.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C.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D.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在文中是隋文帝的年号。仁寿在古代有“仁德而长寿”之意,如《汉书·董仲舒传》中就有“尧舜行德,则民仁寿”的记载。
B.河南道,是唐朝地方行政区名。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文中河南道是指现在的河南省。
C.拜,在古代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有授予官职之意,如《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也省作“乞骸”。文中的“乞骸骨”就是自动请求退职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恭仁不苛求细节,令边民安宁。他曾多次迁任为甘州刺史,处理政府的事不存细节上作严格的要求,边境地区的老百姓非常安定。
B.杨恭仁作战很勇敢,得皇帝赏识。他奉命平定杨玄感叛乱,打败了叛贼;又和屈突通追赶捕获叛贼。因此隋文帝夸奖他是难得的人才。
C.杨恭仁因清廉正直,遭贪官憎恨。杨恭仁向来清廉正直,宇文述等受贿做不法之事的人因此憎恨他,他出京任河南道大使,讨捕盗贼。
D.杨恭仁全心为部落,受百姓拥戴。他长期在边远地区担任官职,全心抚慰部落的百姓。从葱岭以东的百姓,都来朝贡他,并给他献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
(2)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襜,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也就是人们说的“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B.弱冠:古人对年龄的一种称法。古代男子18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8岁左右的年纪。
C.开成:年号。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以年号纪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是年号纪年法。
D.迁: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文中“左迁”是指降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绘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文中抽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时令孤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