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振兴制造业是经济“脱虚向实”、良性发展的关键,需要大量多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但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①一直在1.5以上,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72、2.31和2.13;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占21.29%,高技能人才仅占5.81%。而西方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占到技能劳动者总数的四成甚至一半以上。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是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供给的主渠道。但目前,技能劳动者供给与需求相矛盾,难以实现产业与职教共同发展,难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性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2004年建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不具备对中央、地方、行业企业等跨部门跨行业之间诸多不同的利益诉求主体进行统筹协调的能力;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难以及时、灵活地面对企业需求和技能培训市场的变化,难以激发和维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难以将产业和企业需求及时转化为教育发展动力,职业教育失去了更多的办学资源和发展机会;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闲置与需求难以满足问题同时存在;制造业工人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差、上升空间窄、社会地位不高,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做产业工人。一项对17个省区市40多家企业两千多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在个别地区,中职毕业生稳定就业率(初次入职1年稳定率)不到30%。
(摘编自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2018年2月27日《关于缓解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提案》)
材料二:
但是伴随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动能转换的步伐加快,时代的新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我国技能仍然存在劳动者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的的现实问题。
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素质结构不断提出新要求,技能型工人数量短缺和素质结构问题会更加突出,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将继续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能型工人培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技工短缺现象对职业培训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一方面,技工培养能力和质量有待提升。职业培训总体规模需要扩大,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需要提升,面向新兴产业的培训能力不足,技师培养力度需要加大。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技能人才仍面临着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经济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这些困难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多方施策,协同发力,努力破解。
(摘编自2018年8月28日《劳务经济内参·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材料三:
材料四:
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短缺,企业招高级技术工人难;另一方面是大量劳动力找工作难。面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矛盾现象,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一定要有证书衔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并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3月6日《十大民生热点,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回应·如何缓解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
(注)①求人倍率:指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当求人倍率大于1,说明职位供过于求;如果求人倍率小于1,说明职位供不应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振兴我国制造业、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和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 |
B.我国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在全国就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与西方一些制造业强国相比,只有他们的八分之一左右。 |
C.我国目前的高校与企业合作、产业与教育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发展不足,难于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和大量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 |
D.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技能型工人数量短缺问题难以解决,我国高技能劳动者需求的缺口将持续增大。 |
A.从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来看,在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三者中,我国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最多,而高级技师的需求量最大。 |
B.材料一与材料二均谈到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材料一侧重指出造成此问题的多方面原因,材料二则侧重指出职业培训方面的困局。 |
C.材料三中,35岁以上的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大致反映了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事实。 |
D.一些团体和有识之士已经关注到我国存在的人才供需关系不合理的问题,政府正在着手缓解、甚至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