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十五岁行冠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称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的话。
B.苏轼勤政爱惜。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长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8:49: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 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笔而成,辞甚伟    援:持,取
B.州县吏莫敢诘 诘:追究
C.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假:凭借
D.士与王安石游 游:交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之不能复合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巩导之于欧阳修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以吝故不及 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各句中,句式和“章邱民聚党村落间”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洎牧以馋诛
C.是寡人之过也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2)—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小题5】巩被称为“儒者能吏”,文章第二段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他“能”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得象母方娠,梦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及生,父奂复梦庭积象笏如山,故名。长而好学,美姿表,为人庄重。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
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迁户部侍郎,遂拜集贤殿大学士。帝谓得象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庆历五年,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薨。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祐中,改谥文简。
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凡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仁宗锐意天下事,进用韩琦、范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经画当世急务。富、韩俱少年执政,颇务兴作。章郇公位丞相,终日默然,如不能言。或问郇公:“富、韩勇于事为何如?”曰:“得象每见小儿跳踯戏剧,不可诃止。俟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踯时,势难遏也。”后富、韩二公,阅历岁月,经涉忧患,始知天下事不可妄有纷更。而王荆公年少气盛,强项莫敌,尽取祖宗典制变乱之,二公不可救止而去,始叹郇公之贤也。初,闽人谣曰:“南台江合出宰相。”至得象相时,沙涌可涉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B.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C.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D.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竹片、玉或象牙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乘舆,可指乘车或泛指车辆,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后用作皇帝的代称。
D.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始设于唐。在明、清两代,读书人只要考中了进士就可以做翰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得象得名颇为神奇。其母怀着他时,梦到有神人送她一只玉象;出生后,其父又梦到庭院里象笏堆积如山,所以取了这个名。
B.章得象为人庄重厚道,气度宽容。这是他得到杨亿举荐和皇帝重用的主要原因。
C.章得象清正忠诚,不攀附权贵。宦官气焰很盛的时候,章得象也不对他们假以辞色。
D.章得象老成持重,受人称赞。富弼、韩琦锐意变革时,他默然不言。后来通过王安石变革,富、韩二人才真正认识到章得象的贤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
(2)俟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踯时,势难遏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璘,字伯玉,古田人。嘉定十年举进士,调吴县尉,有杀人于货挟其舟亡者,有司求贼急,屠者自告吾儿实杀之,儿亦自诬伏。璘问舟安在钱何用其辞差为缓之果得贼太湖与舟俱至举县感服县有势家治圃,将凿渠通舟,缪言古有渠,常平使者主之。璘视故籍,则诚民田也,力争,迕使者意,移监县税。璘遂以直闻。
辟淮东运司催辖纲运官。属出师楚州,尽瘁焉。捷闻,以金人据淮阴,欲乘势取之。璘言:“捷奏多夸,讵①得信乎?我士疲丁困,可一拔得乎?”不听,制司耻楚城之捷自赵范与葵②出,议赎淮阴二城为功。洎闻金变,即转攻之,我师死伤者六万,璘在兵间愤之,著《谠论》,直书其事上之。
擢监察御史,台吏且至,璘皇骇趋避不敢诣阙。母曰:“人言此官好,汝何得忧乎?”璘曰:“此官须为朝廷争是非,一违上意或迕权贵,恐重为大人累,何得不忧?”母曰:“而第尽言,吾有而兄在,忽忧。”璘拜谢,入就职。
首疏奏,帝嘉纳。璘感激知遇,自是弹击无所避,再疏:郑清文性懦而多私,党庇奸庸,臣受其改官举状,尝蒙荐之陛下,国事至此,不敢顾私。
时边事急,置四察访使,诏璘分建康、太平、池州、江西。璘揭榜马前,咨所部以利害,又戒土豪团结渔业水手、茶盐舟夫、芦丁,悉备燎舟之具,人人思奋,军声大振。
寻升直华文阁、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梅州寇作,璘示以威信,寇寻息。上章乞致仕,帝思见之,亟命入奏,擢太常少卿。寻丁内艰,璘居丧哀毁不食,久之疾革,卒。
璘立台仅百日,世谓再见唐介③,尽言无隐,帝益严惮之。居官大节,则母教之助为多。
(选自《宋史·唐璘传》有删节)
注:①讵:难道。②赵范,南宋将,屡败金军。葵,范之弟。③唐介,北宋臣,为官清正廉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亦自诬伏     伏:认罪
B.恐重为大人累   累:连累
C.郑清文性懦而多私,党庇奸庸 党:党徒
D.寻丁内艰 丁:遭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璘问/舟安/在钱何用/其辞差/为缓之/果得贼太湖/与舟俱至/举县感服/
B.璘问/舟安/在钱何用/其辞差/为缓之/果得贼太湖与舟/俱至/举县感服/
C.璘问/舟安在/钱何用/其辞差/为缓之/果得贼太湖/与舟俱至/举县感服/
D.璘问/舟安在/钱何用/其辞差/为缓之/果得贼太湖与舟/俱至举县/感服/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璘能为民做主。为保护百姓田地,他极力争辩阻止有权势的人家开凿水渠通船,结果触怒了权贵被调离。
B.唐璘忠于职守。他调任淮东运司催辖纲运官,当时正遇上出兵楚州,他竭尽全力。他反对制司贪功冒进。
C.唐璘不徇私情。任监察御史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没有避讳,就连曾经向皇帝举荐过他的人也不放过。
D.唐璘敢于直谏。他在任监察御史时,以前朝名臣为榜样,直言没有隐瞒,这是母亲对他的教育帮助的结果。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捷奏多夸,讵得信乎?我士疲丁困,可一拔得乎?
(2) 而第尽言,吾有而兄在,忽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性不喜浮图氏,尝裂佛经以制帷帐。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
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规算粮具之直,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讣闻,上甚嗟悼,亲制文遣内侍朱允中致祭。归葬终南,赠工部尚书,录其侄世雍同学究出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B.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C.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D.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脩,古代学生入学与教师初风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所以后来用束脩指入学。
B.浮图,是梵语的音译,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也作浮屠或佛图。
C.缗钱,是指古代用绳传连成串的钱。一千个方孔铜钱用绳穿连在一起,就是一贯。
D.斛,是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五斗,后来改为十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放年轻时便有隐居之意。父亲令他考进士,他却以学业未成理由推辞,每每往来于嵩山、华山之间;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隐居。
B.种放对仕途并不热衷。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他,宋太宗下诏令让人召见他,但他因为身体有病而没有动身出发。
C.种放隐居时生活随性、自由。有时至月夜或半夜,他会从豹林谷抵达州的外城七十里,与樵夫一起徒步往返。另外,他还写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得到人们的称赞。
D.种放很得皇帝喜爱。他向朝廷主动请求返回终南山,皇帝赐宴送他。还特地诏令禁止百姓在他所居的山林随意砍柴,并给他建造府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②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③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
④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规算粮具之直,时议浸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