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给我戴正了

刘正权

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冲最边上的陈大华瞪圆双眼,举手,敬礼,然后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有人想笑,却没敢笑出来。,

局长正就警容警纪警风做训示呢。

陈大华努力去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合他的脑袋,自然正不起来。

上岗第一天,就在局长那留下不好的印象,陈大华有点沮丧。

队长是知根知底的,队长在分配陈大华执勤点时安慰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

陈大华这才宽了心。

春节期间,像鸟儿归巢,在外地上班务工的人全部回来了,车多人多,警力严重不足,协警就成了传说中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通常是一个警察带三四个协警镇守交通要道。

主要是查酒驾,醉驾。

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想要如同队长所说的工作态度端正,毕竟不那么容易,好几次敬礼完毕,人家车窗摇下,探出一个脑袋,热热落落骂一句,陈大华你狗日的啥时眼睛近视了?

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大华挨了骂,心里还美气,说狗日的买车都不晓得请我喝顿酒。

小县城规矩,买车是大事,跟搬新家一样,要请喝酒的。

陈大华意思很明显,公是公,私是私。

不是所有人都守规矩的。

初一走父母,初二走丈母,长辈面前,不好放肆。初三初四初五,敞开喝酒的日子,有亲朋故旧知道陈大华所镇守的街道在哪儿,喝酒时就打好了算盘,到时迎着那条路走,陈大华自然晓得网开一面。

偏偏,网在那支着,别说一面,半面都没开。

自投罗网,简直是,好几个熟人因为酒驾,抓了现行。

还让人过节不?

陈大华正一下头顶的警帽,就是要让人好好过节,才这么严的。

你一个协警,不信你能给人敬一辈子的礼!有人这么口不择言骂他。确实,协警中很多人干着干着,因为没有指望转正,加上得罪人,悄悄谋了新的出路。

协警也是警察!陈大华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以画外音的方式。

事是在初五早上出的。

值了通宵班的陈大华正准备下班,换班的同事已经在街对面冲他招手,示意他可以走人了。一辆白色轿车疯了般从右边抢过来,绿灯数字明明白白显示只剩下一秒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这是所有小孩都熟知不过的道理,身为司机怎么可以犯浑。职业习惯令陈大华一边挥手一边上车道上阻拦,示意对方暂停。

暂停的却不是那辆轿车,是陈大华的思维。

随着一声脆响,陈大华整个身体被撞得腾空飞起来,刚落地随着惯性一个侧滚,惨了,后面一台越野车再度碾上他的腰身。

事故现场,局长发现一个特别反常的现象,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警帽却端端正正戴在头上,他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呈现在大家眼里。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

肇事车辆被抓住,白车司机解释是,他的车辆不小心刮擦了后边的越野车,想要逃避赔偿才加大油门抢红绿灯的。

越野车司机确实因为追着前面车辆讨要说法才对陈大华造成的二次碾压。

看似站得住脚的解释在局长那儿遭到质疑,局长早先干过刑警,白色轿车司机那话太经不起推敲,眼下车辆都购买了强制险,别说一点刮擦,就是撞了车,也犯不着逃逸,有保险公司理赔的。

醉驾?肯定不是,司机身上没酒气。

莫非是?局长心里一个激灵。

检测结果跟局长怀疑的一样,毒驾。

在给陈大华追认英雄的会议上,有网站记者提出质疑,一个协警,而且是走在下班路上,追认英雄,合适吗?

协警也是警察,请你给我记好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有上下班之分吗?局长的声肯猛地提高八分,走到那个记者面前,瞪圆双眼,举手,敬礼,跟着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帽子,我有戴吗?记者摸了摸光秃秃的头顶,这么情绪化的人,怎么当上的局长。

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

我不过是个网站记者啊?

网站记者也是记者!

队长拍拍手中的警帽,端端正正戴上头顶,会议结束,得出警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帽子给我戴正了”为题,强烈的命令语气,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将小说的意蕴引向深处:有职有权者应该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明的形象。
B.“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为后文陈大华殉职及局长的敏锐做了铺垫。
C.队长是个次要人物,但总是在适当的时机,以最少的语言,或安抚部下,或反映下情,或阐释、传达局长的未尽之育、言外之意,精当而细致。
D.“他们这种五线城市”,是故事展开的环境,主人公陈大华的遭遇与这里的区位特点和人际关系特色有一定的关系。
【小题2】小说中的陈大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协警也是警察”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9:48: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
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意为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才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
④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这样的词句表现了几点特色:一是“不辞”二字,有一种奋斗和挣扎,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还有“镜里”两字,它有一种自觉和反省,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你说放下好了,但他说“我”“不辞”。
⑤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因为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的悲剧人物。他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密切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冯延巳最终被罢免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煦《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密切,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
⑥“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事使“我”惆怅?是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上片。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得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对于下片来说,正是今年新的青草和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这是兴。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这就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说明“我”挣扎过,却仍然不得解脱。
⑦所以,最后两句是“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非常有力。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可能他自己的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作用,正如王国维所说: “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路上所有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⑧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首《鹊踏枝》中,冯延巳的感情转了一个圈子才说出来。因为那“闲情”是他挣扎和努力过很久才拥有的,唯恐再度失去,所以表达得“郁抑怆怳”。
B.冯延巳写作这首词笔法盘郁,尤其是表达惆怅之情,那是一种有所追求的同时又有所失落的状态,是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C.一句“谁道闲情抛掷久”,词人就表达出三层意思,印证了香港学者饶宗颐认为《鹊踏枝》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的说法,体现出冯延巳词作“沉郁顿挫”的风格。
D.与“谁道闲情抛掷久”不同,“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中的“每到”“依旧”表意直接,写出了词人无法抛却“闲情”的惆怅之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赏析文章按照《鹊踏枝》的文本顺序,从前往后逐一解读,既详尽完整,又逻辑严谨,丝丝入扣。
B.叶嘉莹先生在解析过程中运用了引证法,通过对冯煦、饶宗颐等学者相关论著的引述,拓宽了本文的分析视野。
C.在对词作情感的解读中,叶嘉莹先生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即结合词人身世(与南唐政权的紧密关系)来展开联想分析。
D.本文在整体框架上采取了总分结构,先指出《鹊踏枝》“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再结合诗句逐一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写出词人即使感到惆怅、即使意识到痛苦,也仍然要挣扎和不放弃,这当中有一种“悲剧精神”。
B.词人虽与南唐宫廷关系密切却命途多舛,这些内心的感慨在其笔下多表现为“闲情”“惆怅”,呈现出一种若显若晦的盘郁迷茫之风格。
C.叶嘉莹先生认为“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句中的那个“满”字非常有力,它暗写出词人在官场中受到各方面攻击的不利处境。
D.这首《鹊踏枝》数处以“景语”写 “情语”,将丰富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不过叶嘉莹认为,这首词直到结尾也都没有点明其情感的实质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两个字——“静鸥”,那里面有什么故事吗?那不是母亲的名字,却是母亲名字的谐音,她也曾梦想过自己是一只静栖的海鸥吗?她不怎么会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过什么好听的歌,但那名字对我而言是母亲神秘的羽衣,她轻轻写那两个字的时候,她可以立刻变了一个人,她在那名字里是另外一个我所不认识的有翅的什么。
母亲晒箱子的时候是她另外一种异常的时刻,母亲似乎有些好东西,完全不是拿来用的,只为放在箱底,按时年年在三伏天取出来曝晒。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和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杨花萝卜,全幅上还绣了许多别的令人惊讶赞叹的东西。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对我而言,那么美丽得不近真实的东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枫红,在我看来都是美丽得违了规的东西,是茫茫大化一时的错误,才胡乱把那么多的美推到一种东西上去,桃花理该一夜消失的,不然岂不教世人都疯了?
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着那幅湘绣,那时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她的姿势细想起来,实在是仙女依恋地轻抚着羽衣的姿势,那里有一个前世的记忆,她又快乐又悲哀地将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会去拾起往昔了——唯其不会重拾,所以回顾的一刹那更特别的深情凝重。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有时她胃痛,卧在床上,要我把头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说起外公。外公似乎很舍得花钱,总是带她上街去吃点心,她总是告诉我当年的肴肉和汤包怎么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女生宿舍里早晨订的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我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都惊讶万分——我无论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亲联想在一起,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我简直想不出她不吃剩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而母亲口里的外公,上海、南京、汤包、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她并不要把那个世界拉回来,我一直都知道这一点,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我们大家都不爱吃的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小题1】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述,谈谈你对“羽衣”的理解。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2)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
【小题3】文中写道:“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文中具体写了母亲眼中的哪些秘密?请分条概括。
【小题4】文章写母亲吃剩菜,这一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3G、4G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5G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移动物联网领域,服务对象从人与人通信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通信,将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引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国际电信联盟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海量机器类通信。增强移动宽带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网流量爆炸式增长,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加极致的应用体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主要面向工业控制、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对时延和可靠性具有极高要求的垂直行业应用需求;海量机器类通信主要面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需求。5G三大应用场景将全面支撑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与4G相比,5G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关键性能指标也更加多样化。5G最突出的三个性能指标是用户体验速率、空口时延和连接数密度。5G用户体验速率可达100Mbps至lGbps,是4G的10倍以上;空口时延低至1ms,是4G的1/10;连接数密度可达到100万连接/平方公里。

5G将在2020年左右实现商用。6G概念和需求必将建立在5G技术商用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满足2030年之后的市场需求。

6G将进一步融合未来垂直行业,衍生出全新业务,并通过全新架构、全新能力,支撑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构建,打造6G全新生态,真正实现万物智联的美好愿景,助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了提高速率、提升容量,移动通信永远在向着更多的频谱、更高的频段扩展。5G 扩展到毫米波频段,而6G将迈进太赫兹时代。

移动通信还有一个更伟大的梦想,即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无处不在、永远在线的全球网络覆,让网络信号抵达任何一个偏远的乡村,让大山深处的病人能接受远程医疗,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远程教育。

(摘编自《5G时代:万物互联给世界怎样的未来》)

材料二:

(摘编自《5G大战爆发!“中国芯”凭什么站上世界之巅?》)

材料三: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商业5G部署的第一波浪潮的兴起,智能家居、智能安防、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等行业将受到极大的推动,而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将是无人驾驶。

由于无人驾驶需要大量的互联网接入数据才能够正常运行,庞大的数据使当前的4G网络已经无法支撑。而5G网络登场之后,得益于5G技术的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四大特性,5G技术能够对无人驾驶产生的庞大数据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及提供更精准的地图定位和更复杂的运算,从而引导实现安全稳健、高速的无人驾驶。

随着5G技术的到来,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将逐渐完善,并将加快促进道路网、传感网、控制网、能源网以及管理数据基础平台五网的融合,实现不同等级智能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的同时运行,从而达到车路协同。

我国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已与交通运输部部长达成共识,在中国公路加快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道路的标示、规则将进行智能化改造。在未来,道路标示(如“前方道路施工,请减速慢行”)、红绿灯等将能根据路况来“自主”协调控制车行、人行的通行时间。

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道路意外情况识别是智慧交通管理的重要依据。

未来的智能摄像头能对道路交通上的车辆图像进行结构化分析,在事故未发生之前就能预知车辆短时间的运行状态,减少车辆碰撞事件的发生。即通过多种手段包括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对高速路意外状况进行预警,从而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多状态预知识别,避免自动驾驶事故。而这种预知识别能力,也是安防行业未来几年内的发展重点。

在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助力下,未来的智慧交通必将向“自动、主动、人性化”靠拢。

(摘编自《5G时代下的智能交通发展展望》)

【小题1】下列不属于“6G愿景”表述的一项是
A.垂直行业将进一步融合,演变产生5G时没有的业务。
B.万物智联的梦想得以实现,人工智能的时代将到来。
C.移动通信将会从毫米波频段发展到太赫兹时代。
D.处处能抵达、永远在线的全球网络覆盖将成为现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3G、4G的移动互联网是人与人通信的时代,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5G移动物联网是人与物、物与物通信的时代。
B.5G实现时,移动宽带将大大增强,5G用户体验速率是4G的10倍甚至更多,通信上超高可靠低时延,空口时延仅4G的1/10。
C.2003年到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其中2010年至2016年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占比一直维持强劲的上升态势。
D.5G的商用虽未完全推行,但对十年后的6G怎样适应当时的市场需要的研究已开始。6G比5G更智能,速率和容量更大。
【小题3】5G技术的运用会对未来的智慧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丑父
国馆
①父亲很丑,1米42的个头,村里有几个初中毕业的孩子私下叫他根号二(根号二开方的结果等于1.41)。父亲长了一张大脸,在常年的风吹日晒之下变得干巴巴的,父亲平时胡子拉碴的,再加上一双无神的眼睛,简直可以说邋遢得有些让人不愿意靠近。最烦的是,他还很憨。
②除了种田,父亲没有别的本事。我和哥哥读书要学费,他种的粮食卖不够钱,就种烤烟。种烤烟有很多特别麻烦的程序,最后一个环节是把烟叶晾到特殊的烤房里烤,对温度的要求特别严格,一天24小时,父亲需要每隔一个小时去烤房里添柴火,每年的这个时候,他就有连续四到五个月的时间没能睡个囫囵觉。村里的路很烂,不能走大车,只偶尔有村民自己用摩托车改装的三轮车带着一股黑烟和惨烈的嘶吼,像发了羊癫疯的怪兽一样颠簸着爬上来。要把烤好的烟运出去卖,把种烟用的化肥运回来,父亲全靠自己的双脚和双肩。因为他矮,每次背着一大捆烟叶走在路上,从背后既看不到头,也看不到脚,仿佛就是烟叶自己在路上走,显得很滑稽,这也更容易让人觉察到父亲的憨。
③因为父亲又矮又丑,还憨。小时候每次学校要开家长会,我总是找各种借口不让他去,好在他很忙,能不去,他就不去。读小学二年级的一天,下大雨,我早上翻山越岭去学校时淋了雨,在学校发高烧,头疼得趴桌上啜泣不止。没有电话,老师请个刚好顺路的人捎信给父亲。下午的时候,他从头到脚都是泥地站在我的教室门口,大声喊我的乳名:“走,回家。”他背着我淌水,翻山,一身水,一身泥。
④父亲读书不多,不知道有神论、无神论是哪路神仙,但事实上他是个“无神论”,不相信鬼怪,在他大半辈子中,一切苦难最终靠的都是自己的双腿和双手,任何神仙不曾帮上任何忙。初中的时候,我们去上学的路边有一处悬崖,悬崖边上有一棵巨大的歪脖子柏树,有一天去学校途中,我靠在歪脖子树上乘凉,不小心以头朝下的姿势滚下了悬崖,最终落地的姿势却是后背上部先着的地。我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旁边有人叫我,我却只张着嘴大喘气,答不上话。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在地上躺了约半个小时,除了额头擦伤,还有点直不起腰,其他一切正常,然后照常去上学。因为家远所以住校,周末回家的时候已无大碍,和父亲说起此事,他却嚎啕大哭起来,他跑去给我死去的爷爷、奶奶,各位祖先烧香磕头,给所有他听说过的神仙磕头,也不管他们在天上管什么,因为所有人都说,人从那个悬崖上掉下去,应该摔死的。我的父亲他坚信,我是得到了祖先和各路神仙的护佑。
⑤大学毕业以后,哥哥定居北京,我来了广州。一南一北,国际化大都市。父亲老了,几番劝说,两年前他终于答应带着母亲来广州小住几天。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第一次见到,他有些惊慌失措。在人流中,他总是紧紧抓着母亲的手,他怕母亲走丢,也怕自己走丢;我自己开车出去,他总是担心车门没关上,很用力地关门;我特意带他去坐地铁、公交,来来回回教了三天,也没学会;人一多,他就慌张,不知何去何从。站在扶手电梯前,就像一个恐高症的人站在悬崖边上蹦极,犹豫不决,似乎要下定拼死一搏的决心才敢迈出去那一步;过地铁闸机时,他总是紧贴着前一个人,刷卡后他总是小跑着过闸,生怕被夹住。不同的是,我不再觉得他丢人,站在一旁小声教他、鼓励他,对旁边等候的人赔笑脸道歉,让他们再等等。预先设定的行程没走完,他就匆匆要回家了。
⑥父亲本来就丑的脸,老了,更干巴了;父亲本来就矮,老了,背驼,更矮了;本来就憨,老了,更没办法变聪明了。丑、矮、穷、憨,现在又老。他越来越像深山里一坨泥巴。借用一种说法,岁月从他身上夺走的都给了我。
⑦我长大了,现在我愿意带他去任何地方,任何场合,并大大方方告诉所有人:“这是我的父亲。”虽然他丑,他矮,他憨,他穷,像一坨泥巴。
如果有机会体验时光倒流,我希望从小就能这么做,从来不曾犹豫。
(摘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2】第④自然段前面明明说父亲不相信“神仙鬼怪”,可是后来父亲为什么给各位祖先和各路神仙磕头?这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小题3】赏析“他越来越像深山里一坨泥巴”这句话。
【小题4】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 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在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作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表面不尊重,但实际还是尊师重教的。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具有讽刺意味,引人深思,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
【小题2】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