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诺贝尔 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 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 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年10月7日至10月14日,诺贝尔奖获奖名单相继出炉,引发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美国的约翰・B・古迪纳夫、英国的皿・斯坦利・威廷汉和日本的吉野彰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无疑是最容易 引发共鸣的,因为他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让普通人也能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平板等各种移动终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日本人吉野彰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是日本人在新世纪19年里拿下的第19个诺贝尔奖。日本 在21世纪初制定的“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正在变成现实。该国在21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 现象,与其在1960年制订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有着很大关系。

(摘编自周程、秦皖梅《19年拿了 19个诺贝尔奖日本科学为何“井喷”?》)

材料三: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近获奖总数的一半。5种诺贝尔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德国有106位。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 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德国的教育由此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德国教育体系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具社会公益性,在当今世界上是最佳教育体系之一。德国这个拥有 8000万人口的国家,包括寄宿学校在内,只有大约2500所私立和教会学校。私立或教会学校匮乏的部分原 因是德国坚信公共教育是促进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众多的学校类型也确保每个学生都 可以根据各自能力水平获得最佳的支持辅助。其中,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
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幼儿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 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不得过度开发孩子智 力,不仅仅表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尽管这个孩子的 智商超过同龄人。
德国的法律严禁父母唠叨。在德国,爱惜儿童、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经被纳入法律条款。如果孩子认 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敬或者遭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 “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 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保护孩子的情 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摘编自今日头条《德国幼儿园只教这些!难怪德国人承包了一半诺贝尔奖》)

材料四:
一百多年来,以诺奖得主为代表的人们转动时代齿轮,帮助人类探索世界,改善生存环境,促进各领域蓬勃发展,在学术尖端熠熠生辉,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在锂电池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从小对科学的兴趣密不可分。 “对于我自己来说,好奇是研究锂电池的最大驱动力”。
兴趣与爱好是科研之路上踏出的第一步,严谨的学术作风则是这一步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2019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威廉・凯林,被业内誉为“拼命三郎”。
今年已经97岁高龄的约翰・B・古迪纳夫可以说是诺奖最高龄获得者了。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一直像 只乌龟,爬得缓慢,但最终会到终点。开始或许有先有后,胜利却没有先后,永远只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

(摘编自搜狐网《诺奖,我们能学到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诺贝尔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诺贝尔奖是以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最初设置5个奖项。
B.通常情况下诺贝尔奖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获奖者是该领域的领军人,不存在争议。
C.“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是后来瑞士国家银行捐助资金设立的,是额外的奖项。
D.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由锂电池的发明者获得,该发明对移动客户端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所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较高, 而且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连续多年超过2%。
B.作为世界最佳教育体系之一的德国教育体系很具社会公益性,德国坚信公共教育能使公民受到良好教育。
C.德国对孩子的初期教育是以快乐成长为目的的,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不允许进行多余的课程教育。
D.德国对孩子在上学之前的家庭教育有明确的规定,“教育”重点只能是社会常识、动手能力和情感教育。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他国家和荣获诺奖的科学家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能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 经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9:4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排

2009年l2月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市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这次会议让“全球气候变暖”一词深入人心。据大会组织方提供的数字,约1500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记者就多达5000人。如此庞大的宣传规模,让人们了解到各国政要和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程度。

最近常常有读者打电话来问:气候变化问题真值得那么兴师动众吗?当然值得啦,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灾难,不只是热带地区的人们需要关注,温带和寒带地区的人们也需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放任全球气候变暖按照目前的趋势暖化下去,不少地区在几十年内就可能遭遇毁灭性打击,岛国马尔代夫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如何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呢?那就得首先弄清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科学家普遍承认,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根据这个结论我们可知,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就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迈入低碳时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首先,科学家想到的是用碳排放很少的绿色能源代替碳排放多的化石能源。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其他污染性物质。如果用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只是在生产、运输和维护相关设备的过程中会有碳排放,生产能源的过程几乎没有碳排放。

接着,科学家想到的是发展低碳技术。所谓低碳技术,其本质是节能技术,节能和减排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是绿色能源还是化石能源,只要用的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少。目前,全球低碳技术市场每年的交易额已经超过300亿人民币。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低碳技术,似乎难以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伟业”联系起来。然而,如果每个行业都能采用低碳技术,那么汇总起来的碳减排量就十分可观。

最后,科学家要想办法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这种减排思路看上去很简单,比如,种更多的树,养更多的海藻,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吸碳的能力有限,死亡后还会有碳排放。于是,科学家希望开发一些人造吸碳设备。虽然这些设备原理很简单,但是大都有明显的缺陷——成本太高,吸碳效率太低。如果能开发一种廉价高效的吸碳设备,减排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

(摘自《科学画报))2010年2月号)

【小题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要和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十分重视,让“全球气候变暖”已深人人心。
B.如果按照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暖化下去,岛国马尔代夫在几十年内就会遭遇毁灭性打击。
C.只要控制好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就可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D.全球气候变暖会严重影响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灾难,因此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小题2】下列对“节能和减排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采用低碳技术,碳排量就会减少,所以能减排的低碳技术,也就是节能技术。
B.因为只要能源用得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减少,所以只要节能,也就达到了减排的目的。
C.因为节约能源就会减少碳排放,而碳排放的减少也就是节约能源,所以节能和减排 密不可分。
D.因为低碳技术能把节能和减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尽管碳减排量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其前景仍然十分乐观。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绿色能源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会有碳排放,只是在生产、运输和维护相关设备的过程中会有很少的碳排放。
B.科学家希望开发出的人造吸碳设备因为原理过于简单,故大都具有成本太高、吸碳效率太低的明显缺陷。
C.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仅要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大气温室气体,还要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清除干净。
D.借助种树、养海藻等植物吸碳的方式来减排,不失为一种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的有效方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DG辱华事件到故宫筷子展

原定于2018年11月21日在上海博览中心举行的意大利奢饰品牌DG服装展示会因为300模特罢演,各大明星取消“大秀”行程而被迫取消。第二天该品牌代言人迪丽热巴和王俊凯发表声明与DG解约,接下来中国9大电商平台下架了所有与DG品牌相关的产品,DG中国专卖店更是门可罗雀……我们再一次看到在国家荣誉面前中国人民的正义感是多么强烈。

而事件的起因是DG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其中的模特矫揉造作,令人作呕地展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吃披萨、意大利式甜卷等。女模特的广告语称“用两根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吃我们伟大的意大利披萨”。同时,片中旁白所用的“中式发音”、傲慢语气以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均被认为是歧视中国传统文化。

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用一段视频回应,主旨是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并不会因饮食习惯而看低任何人,或者是侮辱任何人,我们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而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吃饭时所使用的工具,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紧接着,故宫博物院展示了清宫的九张筷子图片,并说:中国的筷子,每一双,都不简单。它们华丽、高级且美,真的突破了筷子实用价值,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其中一双是清宫“金镶青玉嵌乌木箸”。金、玉的使用历来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玉”的使用较“金”要早,不过,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用于饮食器具,寓意宫廷金玉满堂、富贵荣华。

一双是清 宫“金螺旋纹箸”。这双金光闪闪的筷子长约24cm,重约120g,头部为圆柱形,上部饰以花朵,后部錾鱼籽纹地。最特别的是,这双筷子以金制锁链相连,神似“双截棍”。

一双是清宫“ 碧玉箸”。清代碧玉玉材主要来自新疆地区。新疆有多处玉矿,重要产区为和田和玛纳斯。目前玛纳斯所产碧玉多以绿色为基本色,带有黑斑、青斑、铜锈色斑。类似的玉料清代宫廷玉器中有较多使用。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寸为“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其次,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这对应中国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再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还有,中国人使用筷子过程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材料二:

中国筷子的发展史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原始社会,人以手抓食。新石器时代,大多采用蒸煮法,先是食粥用上匕匙(就是勺子),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匕匙。当匕匙的使用不能满足烹饪文化的发展时,需要以箸挟取菜叶,便产生筷子。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刀叉,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7000年前的骨质餐刀和圆雕鸟形刻纹餐刀;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给 “箸”的解释是:“梜,犹箸也”。明陆容《菽园杂记》: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这个音,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就无法捕鱼。在这种谐音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因多是竹制,于是有了“筷子”。

相传筷子的发明和大禹有关。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应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而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肯定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粟。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汤粥可以用汤匙,而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来夹取其中的菜叶。

《礼记》郑玄注 “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推测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一定要不断用树枝拨动,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箸的材质也在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的筷箸类似于木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材质,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箸。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银箸是隋代的,由于铜氧化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会生锈,影响进餐效果,于是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唐代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明清时期筷箸的材质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宫廷用箸费尽匠心,有的甚至成为高雅的工艺品。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不同于古人的用手指去抓取,它是中华饮食文明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

【小题1】下列关于DG辱华事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DG事件发生后中国上下迅速抵制,展现国人高度的爱国热情。
B.“起筷吃饭”宣传片通过对比方式,明显在炫耀西方的饮食文化。
C.“起筷吃饭”的宣传片刻意歧视筷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D.央视的及时回应意在表明文明礼仪之邦的筷子比西方刀叉更悠久。
【小题2】下列关于故宫“清宫筷子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及时展出“清宫筷子”意在回击DG的无知,弘扬传统文化。
B.清宫的“金镶青玉嵌乌木箸”中的玉和金象征着地位和财富。
C.清宫的“金螺旋纹箸”通体由黄金雕花构成,以金锁链相连。
D.清宫“碧玉箸”所选的玉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田和玛纳斯。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筷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人的七情六欲。
B.中国古人认为世界“天圆地方”,所以筷子上面圆的,下面方的。
C.手持筷子时,五个手指的三个不同分工,体现人和世界的关系。
D.使用筷子时一静一动,合二为一体现中国的太极阴阳理念。
【小题4】下列对中国人使用餐具的历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匕匙,说明中国使用勺子的历史超过8000年。
B.河南省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说明筷子产生在商代,有3000年历史。
C.河姆渡遗址出土餐刀和餐叉,证明中国使用刀叉历史超过7000年。
D.先秦时期,勺子和筷子分工已有不同;战国后期,餐叉逐渐被取代。
【小题5】下列关于筷子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因采用蒸煮法,继用匕匙之后产生筷子。
B.《礼记·曲礼上》表明“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
C.依据《礼记》和郑玄的注释,证明汉代改“筷子”名为“箸”。
D.明朝,渔民因忌讳“箸”和 “住”“蛀”谐音,改“箸”叫“快子”。
【小题6】下列关于筷子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礼记》注中充分证明烘烤过程中拨动的树枝是筷子的雏型。
B.筷子的材质由木质、竹制,到铜制、金银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C.筷子的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是木质,汉代流行竹制,隋唐流行银制。
D.筷子发明历史悠久,材质丰富多样,影响了华夏周围汉文化圈。
【小题7】根据我国的传统民俗,结合现实生活请说明在使用筷子时有哪些禁忌?

同类题3

最后的铁匠 刘亮程
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叫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当初,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结果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
吐迪就这样硬着头皮干了下来,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吐迪是这个家族中最年长者,无论说话还是教儿子打镰刀,都一脸严肃。他今年五十六岁,看上去还很壮实。他正把自己的手艺一样一样地传给儿子吐尔洪·吐迪。铁匠活儿就这样,锤打到最后越来越没力气。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比如手的感觉,一把镰刀打到什么程度刚好。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还有,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每只手的习惯不一样。打镰刀的人,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
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着没事看打镰刀的。天冷了这里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得豁豁牙牙,木把儿也松动了。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
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儿,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打铁人长年累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
吐尔洪·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
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生长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不仅交代了铁匠们做铁器活儿的时令性很强,也表露出库车的农民对镰刀的需要,暗含着对吐迪家族手艺没有失传的原因分析。
B.文章写铁匠炉旁围着的人群,笔触细致,说明了铁匠铺既是打铁、买卖的地方,又是闲聊、歇脚的地方,表现出小城人惯常的生活状态。
C.文章连续使用“年年月月”“千年不变”等词语,描述打镰刀人的生活方式的相似,周而复始,隐含着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满之情。
D.文章记叙了很长时间段发生的几件的简单的事情,显露出铁匠生活背后单一的节奏,蕴含着对生活之中的一切将被这种节奏送走的慨叹。
【小题2】作者叙述吐迪父子哪代人的铁匠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3】作者在结尾处说“那些从铁匠铺,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为什么本文的题目却是“最后的铁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7-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至2.42亿人,2018年将达3.53亿人。短视频能够满足用户娱乐化需求,同时相较于文字、图片,用户通过短视频获取资讯更为简单生动。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空间较大,行业格局仍未落定,短视频营销逐渐被看好,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乐观。

(摘编自《2017-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18年3月26日“报告网”)
材料二:
晃动的镜头中,有求助者倾诉遭无良老板欠薪、社会人员勒索、讨债人员逼害、“渣男”坑害等,极具正义感的“大哥”听完后,带领数名小弟出击,用酒瓶抡头、废其双手等暴力手段,帮助求助者讨回公道……据报道,近日,网络上出现大量宣扬“以暴易暴”主题的短视频公众号,这些视频以纪实手法拍摄,内容充斥暴力、粗口。……看上去,这是“社会哥”用草莽“正义”严惩恶行的实录。
可是,如果你觉得这真的就是快意恩仇,那你就被“套路”了。据报道,发布这些短视频的公众号,认证主体大多为文化传播和科技类公司,有的还运营着多个同类公众号。
公众号属于自媒体,既然带了“媒体”二字,就该背负起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向暴力、淫秽说“不”。涉事公众号在传播“以暴易暴”视频时,显然背弃了应有的责任:比起那些不掩其“恶”、轻易引燃公众怒火的暴力行为,这些假“正义”之名的暴力画面更具有麻痹性、蛊惑性,其在营造正义幻觉中制造出误导效果,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法律不可违,公德不可悖。当下,原创类短视频被视为最大的内容创业风口。对传播者而言,遵纪守法、恪守公德是底线,不能以违法悖德手段去吸引流量,借此变现获利。打着正义的名号传播“以暴易暴”视频,无法掩饰其违法牟利的本质,传播者终将付出代价。
(摘编自佘宗明《警惕以正义之名传播的施暴视频》,2018年1月30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日前,湖北武汉一位网友因模仿热门短视频中的高难度翻跟头动作,不慎将两岁女儿摔伤,导致女童脊髓严重受损,引发社会热议;湖南益阳两名短视频平台主播为拍摄短视频,公然爬上一辆正在巡逻执勤的警车踩踏“耍酷”,最后以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
盲目模仿、恶搞低俗、内容涉黄……渐成网络新宠的短视频,日渐暴露其良莠并存的内容生态现状。不少网友吐槽:“恶趣味怎么就成了‘香饽饽’?”
“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短视频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内容形态两种特征,迎合了受众填补闲暇时间的需求或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认为,一些用户追求感官冲击,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低俗内容的传播空间,“但短视频内容仍需要以符合法律规定、尊重公序良俗为底线。”
“为什么有时打开APP,总会在明显位置看到一些低俗内容?”不少网友对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和分发机制提出质疑。为何低俗违规内容反成热门?“算法中立和机器推荐,不应成为个别短视频平台推脱审核和把关责任的借口和理由。”朱巍表示,“平台要为热门推荐的视频作品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内容推荐必须考虑社会影响,不能满足于‘掩耳盗铃’式的传统监管模式,放任低俗违规内容传播。”
构筑良性内容生态,平台理应有所作为。去年11月,短视频平台快手与浙江大学达成合作研究协议,合作定制“内容管理操作手册”,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投入实际运营,以完善平台内容管理的伦理规约,维护平台社区秩序。
目前,多数短视频平台明确规定不得散布色情、淫秽、暴力或教唆犯罪等内容,否则将对上传者进行封禁处理。还有一些平台通过建立自律委员会、允许用户剔除相似内容视频等方式,加强内容整治。
平台要自查,监管者也不应缺位。“整治低俗内容,不能仅仅是平台把关审核被动‘救火’,监管部门要主动治理、防患未然。”常江认为,目前娱乐类短视频仍存有灰色地带和监管盲区。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完善针对网络内容管理和内容生产者的相关法规,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形成对不良低俗以及违法违规内容上传者的威慑效应。
(摘编自《警惕!短视频沦为“低俗秀”》,2018年3月29日“凤凰网”)
【小题1】下列有关“短视频”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较于文字、图片,短视频在能够满足用户娱乐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使用户能够更简单生动的获取资讯。
B.“以暴易暴”的短视频,因其在营造正义幻觉中制造出的误导效果,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C.短视频迎合了受众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然而,也正是因为用户对感官上的冲击的追求,滋长了低俗内容的传播空间。
D.个别短视频平台以算法中立和机器推荐作为推脱审核和把关责任的借口和理由,放任低俗违规内容的传播。
【小题2】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用数据揭示了短视频行业发展前景乐观;材料二和三则揭示了渐成网络新宠的短视频日渐暴露的良莠并存的内容生态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的方法。
B.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8年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并呈现稳步上升的增长速度,预测到2018年将达3.53亿人。
C.材料二中传播“以暴易暴”短视频的公众号背弃了作为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终将要为这种违法牟利的行为付出代价。
D.部分用户对低俗内容争相模仿导致其流行和广泛传播,一方面与主流流行文化背离,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用户形成“低俗即流行”的错误认知和价值判断。
E. 短视频平台要为热门推荐的视频作品承担起法律和社会责任,只要平台加强自查,严格把关,就能构筑良性的内容生态,整治低俗内容。
【小题3】热度不减的短视频市场,良性内容生态该如何构筑?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工于造型为耻。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丈人画。”

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抒发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所选文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造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是中国画的本质属性,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B.造型不仅追求“客观形似”,而且还要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
C.工于造型者,既注重照相机般的“写实”,也注重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D.造型师与“写意”相对而言的,它“形式周密”,不重“精神优美”。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坚守“写意”、摒弃“写实”,是在否定画家画乃至中国画的传统。
B.“写意”画风的坚守者认为以“主观神似”取代“客观形似”是以先进取代落后。
C.民国画家普遍以拙于造型为荣,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
D.力倡“写实”画风的新文化人、传统画家,都对文人“写意”画持否定态度。
【小题3】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