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 /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10:4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規,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佑)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频河并且黄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颖遗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颖/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滩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颖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颖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颖/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颖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颖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嘉佑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颖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小题5】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纯,字孝锡,濮州鄄城人。以荫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惟知州关詠与纯无私买,人亦莫知。后事败,狱治多相牵系,独两人无与。詠犹以不察免,且檄参对。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詠得不坐。熙宁初,以河西令上书言政,王安石异之,引置条例司,数与论事,荐于朝,充审刑详议官。或议复肉刑,先以刖代死刑之轻者,纯言:“今盗抵死,岁不减五十,以死惧民,民常不畏,而况于刖乎?人知不死,犯者益众,是为名轻而实重也。”事遂寝。秦帅郭逵与其属王韶成讼,纯受诏推鞫,得韶罪。安石主韶,变其狱,免纯官。韩绛为相,以检详三司会计。安石再来,乃请监池州酒。久之,为大理正。上言:“朝廷非不恶告讦,而有觇事者以擿抉隐微,盖京师聚万姓,易以宿奸,于计当然,非扰人也。比来或徒隶觖望,或民相怨仇,或意冒告赏,但泛云某有罪,某知状,官不识所逮之囚,囚不省见逮之故。若许有司先计其实,而坐为欺者以诬告,当无不竟矣。”曹州民王坦避水患,以车载货入京,征商者以为匿税,纯复争之。卿杨汲奏为立异,又废于家。元祐元年,除河北转运判官。初更役书,司马光称其论议详尽,予之书曰:“足下在彼,朝廷无河北忧。”纯因建言: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后如其言。“后如其言。召为刑部员外郎、大理少卿,擢侍御史。言者诋其不由科第,改右司郎中,陕西转运使。还,拜鸿胪、光禄卿,权兵部侍郎,谢病,以集贤院学士提举崇福宫,改修撰。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杜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
B.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面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
C.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
D.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是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或得官,文中杜纯因恩荫而被任命为泉州司法参军。
B.刖,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的脚或脚趾,是文中所提到的肉刑的一种。
C.有司,古代朝廷中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文中的“有司”指受理告发事件的相关各级官员。
D.谢病,因身染疾病引退或谢绝会客,文中杜纯以病为托词减少与外界的往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纯品行端正,不谋私利。在任泉州司法参军时,州中官吏多私下与外国商人交易谋利,但他坚决不参与其中,而且从不向人标榜此事。
B.杜纯秉公执法,不惧被辞。杜绝奉诏审案,查得王韶罪名,但王安石支持王韶,翻案免去了他的官职。王安石再次当政后又将他贬为监池州酒。
C.杜纯敢于进言,具有卓识。他坚决反对恢复肉刑的提议,认为这样会增加犯罪率;他认为京城人员复杂,应允许告发,但官府理应查实案情后才能定罪。
D.杜纯才华出众,受人赏识。任河西令上书谈论政事时,受到王安石的赏识而被举荐;在任转运判官期间详论更改役法法令,受到司马光的高度肯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纯愤懑,陈书使者为讼冤,詠得不坐。
(2)曹州民王坦避水患,以车载货入京,征商者以为匿税,纯复争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鬷,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真宗见而异之。使契丹,权三司户部判官。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事竟寝。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知益州赈济。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B.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C.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D.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判官,宋代官职名称,掌理全国的土地、户口、钱谷、财赋等方面的事务。
B.戎人,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东、北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C.卒,古人根据社会地位,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崩、薨、卒、不禄。
D.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由《左传》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鬷少有孝心,相貌奇伟。王鬷七岁丧父,因哀伤过度而损毁身体,超过常人;长大后相貌奇伟,连真宗见到他后都觉得奇特。
B.王鬷为政从简,颇受爱戴。王鬷为政识大体,不繁琐,主管益州赈济之时,快速处理士兵作乱,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
C.王鬷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马季良执政时要求官府专门收购茶盐,众臣不敢言,只有王鬷认为此举不符合国家体统并使此事搁置。
D.王鬷未纳善言,受到责罚。曹玮曾提醒王鬷留意边防,警惕元昊的野心,可惜王鬷并未采纳、重视,后元昊反叛,王鬷受到责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
(2)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人,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举进士,从王野受学。调西安主薄,民以年少易视之,输赋后时。应麟白郡守,绳以法,遂立办丁父忧,服除,调扬州教授。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佑四年中是科。应麟与弟应凤同日生,开庆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 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应麟覆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应麟读之,乃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也。召为太常博士,擢秘书郎,俄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彗星见,应诏极论执政、侍从、台谏之罪,积私财、行公田之害。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即授兼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寻转尚书兼给事中。左丞相留梦炎用徐囊为御史,擢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等,应麟缴奏曰:"囊与梦炎同乡,有私人之嫌,万石粗戾无学,南昌失守,误国罪大。今方欲引以自助,善类为所搏噬者,必携持而去。吴浚贪墨轻躁,岂宜用之?况梦炎舛令慢谏,谠言弗敢告,今之卖降者,多其任用之士。"疏再上,不报。出关俟命,再奏曰:“因危急而紊纪纲,以偏见而咈公议,臣封驳不行,与大臣异论,势不当留。”疏入,又不报,遂东归。诏中使谭纯德以翰林学士召,识者以为夺其要路,宠以清秩,非所以待贤者。应麟亦力辞,后二十年卒。

(节选自《宋史·王应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鱗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 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
B.旧制/请听政/四表己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 俟应鱗/从容授之/丞相惊服
C.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覷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 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
D.旧制/请听政/四表己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 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都应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一年,这叫丁忧.
B.太常博士,三国魏文帝初置太常博士,掌撰定五礼,议定王公大臣谥法等事。晋以后沿置,职称清要,而品级不髙。宋太常博士职守同前代。
C.御史是记亊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称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历代监察官的首长或为御史大夫,或为御史中丞等。
D.翰林学士,唐代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被认为是“清要显美”之官。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应麟好学不辍。王应麟不认同一些人只把学问作为敲门砖的做法,他在考中进士后,仍勤奋读书. 还借来馆阁中的书阅读。
B.王应麟体察圣意。王应麟受命参与策士的复试工作,因皇帝想把第七卷放在第一名,于是王应鱗也大大夸赞了一番第七卷的作者。
C.王应麟敢于直言,彗星出现后,王应麟详尽地论述执政、侍从、台谏的罪责:王应麟也曾严厉地批评左丞相留梦炎。
D.王应麟不恋权位。王应麟任尚书兼任给事中时,奏疏数次呈上,皇帝都没有答复,王应麟辞官归去。 后来皇帝派人去召回他,他也没有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民以年少易视之,输赋后时。应麟白郡守,绳以法,遂立办。
⑵况梦炎舛令慢谏,谠言弗敢告,今之卖降者,多其任用之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善俊字俊臣。太宗七世孙。父不衰,闽路兵马钤辖。善俊初补承节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换左承务郎,调南城丞,改昭信军,签判奇之。虞允文亦荐其有帅才,除干办诸司审计司。知郴州,数奏称旨,留为太府寺丞。寻摄帅、知庐州。会岁旱,江、浙饥,民麋至。善俊括境内官田均给之,贷牛种,僦屋以居,死者为给櫘,人至如归。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湮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又增筑学合,新包拯祠,春秋祀之,人感其化。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移知建州。建俗生子往往不举,善俊痛绳之,给金谷,捐已奉,以助其费。再知庐州。首言和好不可恃,当高城浚池以为备。以父忧去,服阕,起知鄂州。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僚属争言用度将不足,善俊日:“吾将瘠已肥人。”乃省燕游车骑鼓吹之费,郡计用饶,代输民役钱。再知建州。岁饥,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曰:“是趣乱也。”谕许自新,平米价,民乃定。邑尉入盗十三人死罪,以希赏,善俊辨其冤。转湖南帅。郴、桂地绝远,守多非才,善俊谓宜精其选。代输潭州经、总制钱,停醴陵渌水渡钱。加秘阁修撰,移知镇江府。丁母忧,终丧而卒,年六十四。善俊风仪秀整,论事有据。孝宗时,日中有黑子,地屡震,每以饬边备为戒。孝宗英武独运,缺相者累年,善俊极言相位不可无人,尤人所难言者。

(节选自《宋史·赵善俊传》,有删改)

(注)①楷:(huì),粗陋的小棺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B.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C.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D.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茸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从汉朝始,王朝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
B.登第,犹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登第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知庐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指担任庐州的行政长官。
D.父忧,是指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善俊历任多职,受到上司赏识。他改任左承务郎,调任南城丞,改任昭信军,签判认为他不同寻常。虞允文也推荐他有帅才,被任命为干办诸司审计司。
B.赵善俊整治陋俗,造福建州百姓。建州存在不良的风俗,百姓生子却常常不抚养,赵善俊对此严加惩处,并供给钱粮,捐献自己的俸禄来资助他们。
C.赵善俊了解下属,精选优秀人才。他转任湖南帅,郴州、桂州地方偏远,当地守臣多没有才干,善俊认为应当用精干的人选,他的提议得到朝廷批准。
D.赵善俊就事敢言,论及重要事务。孝宗时,赵善俊常告诫加强边境防备,而面对朝廷多年不设宰相的情况,赵善俊极力进言相位不能缺,敢言人所不敢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
(2)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曰:“是趣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