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①

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砍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夹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注]    ①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慨叹:面对地图似乎能“一瞥看清”自己的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
B.“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
C.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D.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
【小题2】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3】“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9:5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0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结构示意图
(资料于凤凰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材料三:
推进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橙、茶业、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业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体验黎家古法酿酒等乐趣。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农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由社会资本投入运作,政府主要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B.乡村旅游休闲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吸引点,全面盘活休闲地产、商业项目及土地资源。
C.休闲商业项目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板块,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支撑;乡村休闲地产是综合体的核心板块,也是盈利点。
D.乡村振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踏实工作,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是(   )
A.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以期让政府官员引以为戒,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B.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激发农民投入开发的热情,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C.国家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主要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脆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D.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是开发成功的典型项目。
【小题3】如何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中发展乡村旅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从7月1日起实施。在《条例》的配套制度方面,《贯彻(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将要制定18个配套文件,在市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用品目录、公共机构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垃圾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办法等已陆续出台。

上海市不断完善监督管理系统,执法检查力度空前。截至6月25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开展执法检查1.39万余次,依法查处违规案件1224起,教育劝阻13739人次,督促整改7822起。

(《中国青年报》2019年6月28日)

材料二: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调查

(摘编自何海生等《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9年02期)

材料三:

让公众支持和践行生活垃圾分类,不仅仅是让大家在花花绿绿的分类图前学习,还要深刻了解垃圾分类的原理和后续利用价值。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丢入其他垃圾桶中进行高温焚烧肯定有效,但也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因此,可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而唯一指定类别。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分为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几大环节。其中,垃圾是否分得开要靠居民动手,是基础性工作;有序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置则有赖于公共服务体系

和配套建设,最终的目标是确保各类生活垃圾有合适的归宿。两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特别是应该依据各种生活垃圾的利用方式来确定如何开展前端分类,两者对接顺畅,才能实现源头分得开、末端用得好的理想状态。

(《垃圾分类,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光明日报》2019年7月29日)

材料四:

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重新归位?各国经验表明,从源头分类处理垃圾,有助于最大限度回收利用资源,解决垃圾“围城”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

日本:接近极致的分类

日本东京曾深受垃圾围城和环境污染困扰。1970年底,日本国会全面修改《清扫法》,制定《废弃物处理法》,以遏制废弃物排放,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和处理。

在东京街头和居民区可以看到众多垃圾回收点,这些回收点上均贴有投放说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回收时间,如一周7天什么时间丢弃什么垃圾。如果胡乱丢弃垃圾将会受到罚款甚至监禁处罚。

德国:细节不断优化

德国将生活垃圾大致分为不可回收垃圾、包装垃圾、纸质垃圾、生物垃圾、电子垃圾、玻璃垃圾等几类,它们的归宿是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在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参与下,德国孩子从小就学习垃圾分类方法,把它当作自然而然的事。

(《如何让放错的资源重新归位,各国垃圾分类有妙招》新华社2017年4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人认识到垃圾分类是环保行为,并愿意遵守,但他们中却只有23.81%的人能做到经常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B.近1/4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垃圾分类的相关设施未完善,这无疑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C.10.95%的被调查居民从不进行垃圾分类,16.lgo-/o的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培养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习惯任重道远。
D.被调查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态度和在生活垃圾处理上的做法存在较大反差,说明在垃圾分类问题上知易而行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市规定宾馆、餐饮行业、公共机构明确不主动使用一次性用品的目录,这将对它们的服务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B.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垃圾处置的基础,而后续的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环节也非常重要。
C.日本东京曾深受垃圾围城和环境污染困扰,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国会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遏制废弃物排放。
D.德国根据颜色把生活垃圾分为不可回收垃圾、纸质垃圾、电子垃圾等,是从细节上不断优化垃圾分类的具体表现。
【小题3】假如你是一位市长,你的城市尚未实行垃圾分类,上述材料对你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何启发?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强,所以即使是在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晚我穿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低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貂蝉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晴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样。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オ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塞,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眼的战事,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オ算结束。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出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今我心烦。”

周喻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技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  ”(a.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b难道你披了锐甲,オ是真正的英雄?)

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数步,用到艾草和角的气息,オ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笑我英难气短”周就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进火里。我见月亮微很泛白,奶乳般的光体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オ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合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位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华)》;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亮因为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强,所以即使是在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B.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在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C.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虽然是在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D.月亮因为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强,所以虽然是在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小题2】文中横线处的回答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句式,结合全文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种,并简要说明理由。
a.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b.难道你披了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小题3】文章第二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的意蕴。
【小题5】为什么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了“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6】作者在文末写到“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予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结合 文意分析周瑜为何“最令我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