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取名“巨蟒”的巨大橡胶管能为低成本海浪发电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巨蟒”两端密封,里面装满水。将“巨蟒”固定在海面以下,一端朝海浪袭来的方向。海浪拍打到“巨蟒”的一端使之受挤压,管子内部就形成激突波(即内部压力波)。激突波在管内传动,而海浪则在管外以同速流动,这样就对管子形成越来越大的挤压,于是激突波也越来越大。随之,激突波使得固定在“巨蟒”另一端的涡轮启动,于是电能产生。并通过一根电缆传送到海岸上。
(1)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017年新年首次出访,来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向世卫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在致辞中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
(3)针灸铜人塑像原型诞生于近1000年前的中国北宋天圣年间。当时,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绘制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并铸造了两尊铜人,以立体人体模式来标注354个穴位,无论是医学价值还是制造工艺,都堪称世界瑰宝。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现存中国的仅是其后世仿品。
人民日报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廖文根) 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将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使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次变轨控制预计在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