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1985-2010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
A.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的减弱
B.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
C.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
D.外省人口的迁入
【小题2】对安徽省第二产业就业拉动作用最明显的措施是
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D.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8-02-14 12: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世界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A.城市化加速发展
B.逆城市化
C.城市郊区化
D.城乡差别拉大
【小题2】城市化发展过快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增加
B.地表水下渗增多
C.城市环境质量提高
D.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同类题2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推进两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直接动力是工业化,发达国家平均85%的水平,世界平均55%的水平。图一表示的是2010—2016年中国城市化率走势图,图二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分析我国城市化率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图二简述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类题3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
A.城市化过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同类题4
读“‘热岛效应’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温室效应
B.臭氧层的破坏
C.城市大量消耗能源释放废热
D.城市水域面积小,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不大
【小题2】很多城市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广种花草林木,其主要目的是
A.避免市区大气污染物污染郊区
B.净化空气、增湿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同类题5
读“我国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小题2】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采矿业
B.食品工业
C.汽车工业
D.电子工业
【小题3】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