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我国某大城市,北部为丘陵地区,南部为平原地区。市域范围内有两个主要城市A和B,相距80km,另外有若干中小城市。A为市域的中心城市,规划人口120万,B为滨海港口城市,规划人口45万,其他中小城市的规划人口10万-20万。区内现有一条国家级高速公路穿过。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近期规划(如下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上图中关于下列各区域布局最合理的是
A.石化工业区
B.区域物流区
C.电子工业区
D.机场
【小题2】A城市人口规模大于B城市,其原因可能是A城市
A.地形更加平坦
B.水运更加便利
C.城市等级更高
D.形成时间更早
【小题3】新建高速公路的线路设计主要考虑的是
A.气候条件较好
B.加强经济联系
C.地形起伏较小
D.国防安全需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6-09 11:1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89、2006年苏州地区城镇用地演变。
材料二 1978—2006年苏州地区就业结构演变。
材料三 苏州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变化坐标图。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苏州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三总结出苏州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的分布规律。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可能是( )
A.城市的雾岛效应
B.城市的科技效应
C.城市的热岛效应
D.城市的雨岛效应
(3)在苏州市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市1980—2009城市化的过程。
材料二 该市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病)。专家建议打造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1)据材料一说出该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从环境因素考虑,分析材料一中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分析原因。
(3)材料二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4)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同类题3
下表为贵州省人口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注: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60%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据是以该省常住人口为准
B.人口数据是以该省户籍人口为准
C.贵州省城市水平高于全国水平
D.贵州省城市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小题2】贵州省近几年()
A.总人口数持续增加
B.处于城市化早期阶段
C.人口流出外省现象严重
D.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现象普遍
同类题4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D.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小题2】对雨水调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绵体”是( )
A.雨水花园、渗水路面
B.下凹式道路绿化带
C.湖泊、湿地、坑塘等
D.砂土质渗水蓄水层
【小题3】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 )
A.减少灰霾污染
B.减轻城市雨涝
C.增加经济收入
D.改善居民视力
同类题5
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不应该的是( )
A.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B.加强城市管理
C.进行全面规划
D.控制经济发展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