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8分)
材料一:《第一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材料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虽然比2005年和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还是高于正常范围。
材料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据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其他县(市、区)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31281654人,占常住人口的30%,其中属于省外的为21498798人,省内的为978285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其中省外人口增加6433920人,增长42.71%。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的特点是
  。(选答三点,6分)
(2)从材料中可看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为  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4分)
(3)结合材料分析,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 阶段,此阶段对应出现了    的现象。(4分)
(4)根据资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10年间广东省的常住人口从第三位跃居第一位,而河南省却从第一位退至第三位?(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4-07-02 01:5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Ⅰ,表Ⅱ,表Ⅲ。

表Ⅰ中国、日本、韩国人口红利窗口比较

 

日本

韩国

中国

人口红利开始年份

1963年

1987年

1990年

人口红利拐点(抚养比上升)

1991年

2009年

2010年

人口红利消失年份

2005年

2025年

2030年

人口红利窗口长度

42年

38年

40年

 

表Ⅱ 中国、印度劳动力规模与素质比较

 

指标(2014年)

中国

印度

印度与中国相比

劳动力规模

总人口(亿)

13.67

12.95

为中国的94.73%

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亿)

10.05

8,46

为中国的84.48%

经济活动人口(亿)

7.97

4.97

为中国的62.36%

15~6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

77.6%

56.5%

低于中国21.1个百分点

15~64岁男性劳动参与率

84%

68%

低于中国16个百分点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

70%

29%

低于中国41个百分点

劳动力素质

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3.1

11.7

低于中国1.4

出生时预期寿命(年)

75.8

68

短于中国7.8

实际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7.5

5.4

低于中国2.1

人均GNI(美元,2011)

12547

5497

低于中国7060美元

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

95.12%(2010)

69.30%(2011)

低于中国25.8个百分点

 

表Ⅲ 分时段各个要素的贡献率

年份

时间间隔(年)

资本要素贡献度(%)

劳动要素贡献度(%)

人才红利贡献度(%)

未解释因素贡献度

1982~1992

10

52.41

29.35

27.78

-9.54

1993~2002

10

57.82

8.69

26.43

7.06

2003~2008

6

78.93

3.87

14.47

3.73

2009~2014

6

78.06

5.06

23.34

6.45

1982~2014

32

56.09

13.57

23.59

6.15

 

材料二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拐点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开始出现下滑。

材料三 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胎”政策。

(1)面对我国人口红利降低的影响,结合材料一,试提出应对措施。
(2)悲观者认为全面实施二胎政策后,将使我国人口数量大增,势必加重资源、环境压力,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