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图为“1982-2010年某大都市人口密度对数分布的变化图”,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密度越大,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1982-2010年间,该市人口密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A.市中心人口密度持续降低
B.人口密度与据市中心距离成正比
C.近郊区人口密度先升后降
D.远郊区人口密度持续上升
【小题2】图示人口密度对数值的变化说明该市
A.人口向市中心不断迁移
B.近郊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C.逆城市化速度加快
D.交通运输的压力不断减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3-12-25 08:2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方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小题2】“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带动服务业发展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缓解人地矛盾
同类题2
读俄罗斯2006~2010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与净增人口数量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2010年俄罗斯人口增长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鼓励移民政策起实效
B.开放生育政策见成果
C.医疗技术突飞猛进
D.局势动荡
【小题2】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对该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提高环境承载力
B.缓解就业压力
C.繁荣劳动力市场
D.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战争造成人口大規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东北五大湖工业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南部宇航、西部电子等新兴工业的兴起,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
(1)20世纪初美国东北部处于城市化进程的_____________阶段,说明此阶段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2)分析美国国内第四次人口迁移的拉力。
同类题4
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下表为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五大人口流出地排序表,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五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
【小题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 M省最有可能是
A.福建
B.海南
C.山东
D.广西
同类题5
读21世纪以来我国三大区域人口迁移关系图。完成下面问题。
【小题1】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中部到西部
B.中部到东部
C.东部到西部
D.西部到东部
【小题2】据图可知( )
A.西部地区内部迁移比重较小
B.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C.中部成为净迁人地区
D.自然条件导致东、中、西部人口迁移的差异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
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