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此四句的文意可理解为: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但作者改变句子的衔接顺序,故阅读时,宜就文意调节对应关系。下列文句,与此表达形式不相似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B.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他们曾交错涌迭,也曾高速接近船舷又敏捷地侧翻;如在表演水中迭罗汉,如流星一样划一道弧线抛射离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6-16 03:0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选择题。
(1)你乘游轮“夜游浦江”时想用诗句描述所见美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下列最贴切的一项是
A.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B.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远方亲戚送来特产,父母不在,由你招待,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大老远的跑一趟,真是辛苦您了!谢谢您。
B.谢谢!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辛苦了。
C.多谢光临!礼物就不必带了,家里都有的。
D.放在这里吧,等父母回来,我就交给他们。
同类题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微小说,以及最近广受欢迎的微电影,微旅行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
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不超过60个字)(4分)
同类题3
根据语境,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小赵从团委开会回来,对班主任说:“张老师,我给您传达一下会议内容。”
B.小孙对上门促销的推销员说:“谢谢你的介绍,不过我暂时不需要这种产品。”
C.同学请小钱看电影,小钱恰好有事,说:“抱歉,我的事比看电影重要多了。”
D.小李在应聘时对主考官说:“本人技术绝对过硬,参加大赛经常获奖。”
同类题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
___?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
___?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
③
___,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同类题5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江津中学2021高的同学们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会诗词)
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相关知识点
语言文字运用
语段应用
语言表达的要求
简明、连贯、得体
文言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