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选出加点词语得体的一项(  )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我因临时有事要办,不能莅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1-08 07:5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在现代化、都市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突飞猛进中,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精英资源流失严重。在城乡转型的阵痛期,农村被城镇化的齿轮碾呈“空心化”,本土精英和劳动力不断流失,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设缺乏生机活力,从而导致农村发展缓慢。对此,我们不能 ,毫不在意。
与此同时,中国的村庄2000年时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农村的衰退由此  。农村数量的大量减少使得乡贤文化在多元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中受到严重冲击。诸如自由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等一时 。中国传统乡贤文化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中互相激荡、彼此角逐,致使彼此覆盖和皴染,(    )。
乡贤文化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加大传统乡贤的弘扬和发掘,才能让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成为有源之水。这就要求充分挖掘传统乡贤的文化内涵,保护乡贤文化的历史资源,否则就是 。因而发现、抢救、保护珍贵的乡贤故居、遗址、文物,已成当务之急。同时.在传统媒体加大宣传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可以在当地学校教育中加入当地乡贤事迹教育,让当地的孩子从小就从传统乡贤身上吸取能量。
(摘编自搜狐网《新时代下如何用乡贤文化凝聚乡愁?》)
【小题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加大传统乡贤的发掘和弘扬力度,才能让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成为有源之水。
B.加大传统乡贤的发掘和弘扬,才能让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成为有源之水。
C.加大传统乡贤的弘扬和发掘力度,才能让乡贤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成为有源之水。
D.加大传统乡贤的弘扬和发掘,才能让乡贤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成为有源之水。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淡化和消解了乡贤中的有益文化因子
B.被乡贤文化中的有益因子淡化和消解了
C.乡贤文化中的有益因子被淡化和消解了
D.淡化和消解了乡贤文化中的有益因子
【小题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安之若素   可见一斑 满城风雨   缘木求鱼
B.安之若素   可见一斑 甚嚣尘上   缘木求鱼
C.泰然自若   见微知著 甚嚣尘上   刻舟求剑
D.泰然自若   见微知著 满城风雨   刻舟求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 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 的文化轨迹,形成了一条 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共同体”之路。它预设了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炎黄时代,中国境内分布着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首先,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阪泉之战,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炎黄二族为主体的华夏集团。后来,华夏集团向东、向南扩张,分别与东夷、苗蛮集团通过战争而相互融合。三大部落集团融合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 ),又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华夏民族的血缘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奇    筚路蓝缕    接连不断    区别
B.传说    焚膏继晷    绵延不绝 区别
C.传说    筚路蓝缕    绵延不绝    迥异
D.传奇    焚膏继晷    接连不断    迥异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炎黄在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主干
B.华夏民族从其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以炎黄为主干
C.从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主干
D.从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华夏民族主干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B.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C.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D.在血缘上华夏民族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因为它是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