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这位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这种观念____,却经不起推敲。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____。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此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 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 ),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____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之所以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欣赏,又可作为美文经典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都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来表述的。
古往今来,喜读司马迁《史记》的人__________,原因何在?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__________,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其是史学经典,“无韵之《离骚》”指其是美文经典。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练出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 )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改”。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__________,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__________。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