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妈妈对小龙说:“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到时候咱们去杭州旅游,不过你要好好学习,否则你爸是不惠允的。”
B.他仔细看了看这位青年画家的作品,点点头,然后对构图、色调和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斧正。
C.看到“冰花”男孩的新闻后,班委会倡议同学们向云南高寒地区贫困学生捐助物资,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D.张老师,没想到在这遇见您了。久仰久仰,从母校毕业这么多年我一直惦记着您,您的身体还好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15 04:0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面是某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出的青年志愿者代言形象——阿布,“伸出援手、快乐奉献”是他们的志愿情怀。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形象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同类题2
把下列句子填入恰当的横线,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2分)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同类题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
①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②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于是在郊游踏青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A.①②④⑤③⑥
B.④⑤⑥②①③
C.④②①③⑥⑤
D.①③②⑥④⑤
同类题4
根据后文内容,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对“以德治国”予以否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与法治概念相对应的应该是人治而不是德治。古代社会提倡德治虽然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但并非不讲法治,而是强调不可一切断之以法,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因此,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古代德治思想不应被视为文化负资产。充分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优良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有耻且格”,可以减少和预防违法行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A.“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揉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
B.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
C.当今法治社会,传统的德治思想还有借鉴作用吗?
D.当今时代,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才真正得到施展的舞台。
同类题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话句,
最恰当
的一句是( )
我以为小小说不应排斥故事(情节)性,恰恰相反,小小说的情节(故事)往往是作品成数的重要因素。
,
;
,
。
,
,他既要惜墨如金又要纵情泼墨,这种矛盾状况要求作者必须拿“干货”,掏“精华”,任何的粉饰卖弄都是多余甚至讨厌的。
①如果没有好的故事情节,他们很快就会厌倦
②喜欢读故事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③通俗文学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也在于此
④他们读小说首先注意的不是人物或主题,而是故事
⑤这就要看小小说作家能不能以极短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而又复杂的故事
⑥读者在读小小说时,绝不会因为其篇幅短小面降低对故事性的要求,相反这种要求更高了
A.⑥①②④③⑤
B.⑥①④⑤②③
C.②④①③⑥⑤
D.②④⑥①③⑤
相关知识点
语言文字运用
语段应用
语言表达的要求
简明、连贯、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