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影响人口分布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A.生产活动方式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交通运输条件
D.文化教育状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9-13 07:4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污染的主要表现是( )
A.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B.有污染的工业布局不合理
C.交通拥挤、住房困难
D.噪声污染和沙尘暴
同类题2
2014车11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如下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城市类型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的直接原因
A.我国人口基数大
B.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C.城市化水平较高
D.城市常住人口增加
【小题2】我国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七档,有利于
A.交通布局和规划
B.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
C.提高城市化水平
D.提高城市建设规划能力
同类题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表1为2013年两城市群部分指标比较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成因是( )
A.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于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总量少于长三角城市群
C.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长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低于长三角城市群
【小题2】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应该( )
A.控制中小城市用地规模
B.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C.加强城市间分工与合作
D.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89、2006年苏州地区城镇用地演变。
材料二 1978—2006年苏州地区就业结构演变。
材料三 苏州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变化坐标图。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苏州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三总结出苏州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的分布规律。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可能是( )
A.城市的雾岛效应
B.城市的科技效应
C.城市的热岛效应
D.城市的雨岛效应
(3)在苏州市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类题5
下列有关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
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城市化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