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1982 年,欧洲的列奥·范登贝格首次将城市化进程分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城区相较于郊区,有着相对有利的人口发展条件。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从上图来看,甲、乙、丙三地的城市化率为(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甲>丙
【小题2】据图推断,三地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大致为( )
A.甲—郊区化,乙—城市化,丙—郊区化
B.甲—逆城市化,乙—再城市化,丙—郊区化
C.甲—再城市化,乙—逆城市化,丙—城市化
D.甲—城市化,乙—郊区化,丙—逆城市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11-19 11:4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中的顽疾,“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左图表示我国部分城市拥堵延时指数,右图为北京市工作日拼车潜力路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
A.一线城市明显比二、三线城市拥堵
B.人口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
C.北京市拥堵延时指数约为2.25小时
D.上海拥堵延时指数较低,与道路建设改善有关
【小题2】拼车因环保、节能、缓堵得到政府鼓励。以北京为例,可推断()
A.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2~6公里的中短程
B.拼车等待时间是拼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C.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呈负相关
D.拼车信息效据主要于“拼车网”
【小题3】地铁的建设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城市地铁规划时,最关键的图层是()
A.城市道路分布图
B.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图
C.城市商业网点分布图
D.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分布图
同类题2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中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 “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____。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最主要的标准是
,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
___
水平。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同类题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下图是“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人口重心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题。
【小题1】图中显示我国城镇人口重心与城镇化水平重心均分布在( )
A.河南省
B.陕西省
C.湖北省
D.江苏省
【小题2】2000年以来,二者重心均向西偏南移动,其首要影响因素为(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国家政策的支持
C.能源资源的开发
D.交通运输的改善
【小题3】我国推动城镇化,最终要实现( )
A.土地城市化
B.人口流动化
C.城乡一体化
D.农业工业化
同类题4
(2015·天津文综,6)上图、下图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结合上图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