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要谈的是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甲)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鉴于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在它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这些信息被滥用或被错用又怎么办?(乙)“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这是一个有关世界及各个国家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白宫可能很早就认识了这一问题并开始考虑了。(丙)“21世纪反对生物恐怖主义计划”或者别的题目已经说明白宫的考虑已不只是停留在经典的、传统的生物武器上了,如生物神经毒气等。在不久的将来,敌对分子将可以利用致命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人种之间、族群之间、群体之间,确确实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
以前,面对“科幻”二字,电影投资人总是望而却步。而今《流浪地球》高歌猛进,票房已超40亿元,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甲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 ,它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乙一部成熟的电影,不仅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还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流浪地球》为科幻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表达,中国科幻电影终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话。
毋庸讳言,这是一部好作品,也对得起大多数的赞誉,它让我们在追赶好莱坞大片的路上“看到了希望”。但是,丙在矛盾冲突、场景创新上与优秀之作仍有一定差距,弥补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导演、编剧继续努力,追赶状态仍然是进行时。
朱光潜做学问起步早,起点高。1921年,他24岁,还是香港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大学生,就在当时全国标志性刊物《东方杂志》上发表论文处女作《弗洛伊德隐意识与心理分析》;同年,他还在很有影响的期刊《改造》上推出《行为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一时颇受关注,可谓一鸣惊人。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1986年仙逝,近千万字文质俱佳的论文、专著和译作等,如倾泻而下的瀑布,源源不断地流入现代学术文化的深潭大泽。(甲)他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嫁接中国传统之木,不断开辟新论题、提出新观点,其开路先锋作用显而易见。(乙)然而,他从不以先锋自诩,更不以北大名师和学术名家的身份招徒聚众,摇旗呐喊,颇有龚自珍所说“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风仪。(丙)不过,朱光潜不立门户、拉山头,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沾溉学林、泽被众生。读中国现代美学史,朱光潜既是开疆拓土的勇士,又是深孚众望的将军;开路先锋与稳坐中军的形象,在他身上赫然并立又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