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管造始于公元366年,是中国石窟中开凿时间最久,洞窟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杰作,集建筑、彩塑、绘画于一体,被称为“石窟中的石窟”。在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上,有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其中492个石窟里充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共有近四万多平方米。假如把它们全部铺在地面,将超过20座故宫太和殿的占地面积。这些壁画记下了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极乐净土的风光,将佛教东渡的历史娓娓道来。在三二一窟中,菩萨弯眉浅笑,盘腿而坐,表情温润慈祥,朱砂色彩如新。第四二七窟四璧上部一圈的天宫栏槛上,飞天一身接一身在蓝天和流云中急速飞行,奏乐散花。这象征着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技艺,也是莫高窟的灵魂。更有意思的是,壁画上还刻画下人们在丝绸之路上进行商旅往来等场景,(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穿戴不同的服饰,嵌上金边的帽檐、飘逸的丝袖,闪耀而轻盈,十分逼真。可以说,想探索古代最极致的艺术瑰宝,想了解丝绸之路的璀璨历史,亲临莫高窟是最直接的方式。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甲)长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致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乙)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 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丙)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甲)《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精致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手法,叙述了这场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用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爱情,只能没完没了地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宛转动人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心理的再现,因而能在读者的心中漾起涟漪。
(乙)《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丙)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