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代表的当然是过去的岁月,它是宫殿中最不起眼的部件,使我兴味盎然的是这些凝固的泥巴上边,附着工匠的浪漫和情趣,他们的地位卑微如蝼蚁,却也不放过这种表情达意的方寸之地。甲“长毋相忘”,多么好啊!瓦当上的文字,让人想起爱情、故友、青春、少年……
一枚瓦当大致的年份,通常会引导我们的思绪追溯那个年份的许多陈迹。平日,我们的思维在现实的琐屑中,纠缠着难以越出,以至变得多实惠少浪漫。瓦当的出现给人虚空和梦幻,特别是夜间在陌生的空间行走时,会被玄虚笼罩。如果一日间接近的古物太多,心灵就会倾斜未平,脑海中总是有不同时代的风来雨往,令人难以入梦。乙倾听来自久远时空的雪泥鸿爪和半夜惊魂,都会觉得出自家中瓦当、陶罐、青花瓶一类的腹中,是它们发出的古怪言语。在地下沉沉入睡,应是它们最合适的居所,它们和地下的一切,共同构成那个世界寻常的一部分。在地下世界里没有贵贱之分,黑暗中不辨你我。我注意这种现象很久了,当年的帝王贵胄和山野草民,在地底都一般形骸,肉去骨存,都一样的难以入目。偶然地出土,
打破了这种千年平衡,等级高下又重新复活于他们中间。丙那些考古的专家们煞有介事地推断分析,终于把官阶一一剔抉清楚,就像吃一条清蒸鳜鱼一般,最终要看到由上到下的鱼刺儿,这时就可以来细数了。
(节选自朱以撒《千年瓦当》,有删改)
提起科幻电影,人们自然先想到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似乎中国的传统和科幻基本无缘。
(甲)而《流浪地球》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幻结合更完美,我们有能力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
(乙)这部电影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中留传甚广的“逃离”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拯救”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丙)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这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维度。即便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呈现上还有瑕疵,但它开创的基于科学与想象的绚丽而宏大的叙事风格,在娱乐之风劲吹的中国电影中可说是空谷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