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2018年7月初,四大洲同时“发高烧”!从东京到雅典、从北美到北非,热浪席卷北半球。阿尔及号案利亚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高气温达到51.3℃,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也远高于往年同期平均气温。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开启了高温炙烤模式,但四川西部地区却降水不断。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多个北非国家出现热浪之时(   )
A.洛杉矶的火险等级很低B.我国华北地区小麦正在收割
C.索马里沿岸盛行离岸风D.北京昼短夜长
【小题2】伴随高温情况的普遍出现(   )
A.生物多样性增加B.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减小
C.长远来看可用水资源增加D.石油的生产量大幅度上升
【小题3】针对2018年的实际情况(   )
①四川西部应加强滑坡、地震的防范  ②三峡水库要加大出库流量  ③北非居民应停止一切午后高温时段的活动  ④雅典要注意监测森林火灾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9-17 10:4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6月23日至10月23日,挪威人奥斯兰和他的团队利用一艘帆船完成了环北冰洋的航行,有力地说明北极冰融化的程度。

(1)6月23日帆船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出发,其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说出该渔场的名称及主要成因。当他们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域航行,途中看到典型的峡湾地貌景观,说出其主要形成原因。
(2)第①段航行结束时,来到了港口摩尔曼斯克(约680N),分析其终年不冻的原因并简述第②段航行期间经过的沿岸陆地所属的干湿地区及成因。
(3)分别说出奥斯兰选择6—10月进行环北冰洋航行的原因和第②段航行期间帆船速度明显放慢的原因。
(4)试描述在第②到第④段航行期间摩尔曼斯克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2011年5月奥斯兰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提到:“1990年我和两位朋友进行第一次极地探险。那个时候,冰盖比较厚实,经常能看到3到4米厚的冰盖。然而到了2007年我们重访北极地区,测量冰盖的厚度,得到的结果是多数地区在1.5到2米之间。” 北极冰大量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事实依据,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对流层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5)根据“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解释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
(6)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台风影响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缓解温室效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