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义明确的一句是  (   )
A.你想知道《正气歌》的创作过程吗?应该说,文天祥早就在酝酿、写作、构思了。
B.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个民族,其凝聚力的强弱,决定性因素在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建设状况。
C.那年,我响应党的号召,瞒着你奶奶和你姑姑毅然到大西北当了新型农民。从此,我的人生就被改变了。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5-30 03:3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承认与否,自拍已经成为了手机时代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现象。

尼采说,“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我们用目光丈量观察别人,却很难看清自己,好在镜子、手机和相机,使得我们至少对自己的表现和外表有了认识。我们凝视某个阶段的自拍照片,分辨自己曾经与现在的差异,看到自己经历的沧桑和细微的成长。

( )。毕竟,面对自己,人们会更加暴露出自己的欲望、困惑、欲求……而不必____________。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自拍变得那么流于表现,尤其在美图以后,每个人都变得_____________,变得毫无个性。倘若想试图认识自我和探索自我,那么自拍比镜子还不靠谱。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如何得到一种“不看之道'变成了手机时代的另类审美。每个关注外表甚于关注自我的人,都会逐渐放下手机,不用考虑怎样拍出来自己才最美,发朋友圈会有多少点赞。而是学会什么也不拍,静静地享受空间,_____________,用心体验时间之流的缓冲刷。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   遮遮掩掩   千人一面   随遇而安
B.习以为常   躲躲藏藏   千篇一律   随遇而安
C.习以为常   遮遮掩掩   千人一面   随波逐流
D.司空见惯   躲躲藏藏   千篇一律   随波逐流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己更隐秘的一面被看到,要归功于自拍提供的另一个珍贵的视角
B.自己更隐秘的一面被看到,是因为自拍提供了另一珍贵的视角
C.自拍提供了另一个珍贵的视角,能看到自己更隐秘的一面
D.自拍提供了另一个珍贵的视角,使我们能看到自己更隐秘的一面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个关注外表甚于关注自我的人,都会逐渐放下手机,不再考虑自己怎样拍出来才最美,发朋友圈会有多少点赞。
B.每个关注外表甚于关注自我的人,都会逐渐放下手机,不再考虑发朋友圈会有多少点赞,自己怎样拍出来才最美。
C.每个关注自我甚于关注外表的人,都会逐渐放下手机,不再考虑自己怎样拍出来才最美,发朋友圈会有多少点赞。
D.每个关注自我甚于关注外表的人,都会逐渐放下手机,不再考虑发朋友圈会有多少点赞,怎样拍出来自己才最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驾轻就熟   天衣无缝   悠然自得
C.龙飞凤舞   游刃有余   天衣无缝   泰然自若
D.龙飞凤舞  驾轻就熟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