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B.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C.老丁大约六十岁上下,可是身体非常硬朗。
D.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2-04 12: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的稼轩词确是这位爱国词人__________的结晶。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的事实,(   ),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___________的爱国之情志。

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的词中滋润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辛弃疾的词,既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吟风赏月花情柳态,而是字字揪心,句句沁血。一部《稼轩词》,给后人展示的是一代抗金英雄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血泪控诉,其中强大的爱国豪情自是感人肺腑、______________。难怪我们今天读其词,似乎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满腔热血  矢志不渝  动人心弦  望眼欲穿
B.满腹经纶  功败垂成  动人心弦  望穿秋水
C.满腹经纶  矢志不渝  沁人心脾  望穿秋水
D.满腔热血  功败垂成  沁人心脾  望眼欲穿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辛词影响的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
B.辛词影响了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
C.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
D.影响了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辛词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的词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
B.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在词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
C.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辛弃疾在他的词中滋润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
D.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在辛弃疾的词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鸿章正是在固化的秩序里开始酝酿他的改革。然而他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所谓改革是完全 。即使他兴办机械局、矿务局、铁道局、电报局,直至 地创建了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军队将领皆从英国留学归来,军事操练皆用英语,然而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大臣面前,那个薄暮中的王朝就像一台过度破损的机器,早已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率。只有它的礼制,还在按照千百年前的模样    地运作着,如总督签押房里那座古老的自鸣钟那样,各个机件严丝合缝,准确无误,容不得一粒尘沙。正是在各种严格的 中,王朝神圣不可侵犯的秩序精神得以维持,这使得王朝至少能在表面上看像点模样。

李鸿章像巧手的工匠一样富于敬业精神,他意识到了要改变些什么。(    )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于事无补。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惺惺作态的更符合历史逻辑的官员们。对于一个道德底线已经彻底崩溃的社会来说,对它进行局部修补,使它维持得久一点,对于大多数人反而是一种痛苦,倒不如摧其速朽,使所有的灿烂与阴影都化成无尽的尘埃。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济于事   苦心孤诣   有条不紊   繁文缛节
B.杯水车薪   苦心孤诣   慢条斯理   细枝末节
C.无济于事   处心积虑   慢条斯理   繁文缛节
D.杯水车薪   处心积虑   有条不紊   细枝末节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B.尽管从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中,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C.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D.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B.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C.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D.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