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华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图甲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图乙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图乙中Ⅰ、Ⅱ、Ⅲ曲线分别对应的地区是图甲中的(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小题2】与Ⅰ、Ⅲ曲线相比,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A.草场过度放牧
B.作物成熟收割
C.副高逐渐北移
D.夏季降水增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8-06-14 04:4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沿X、Y、Z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B.硬叶林、稀树草原、荒漠
C.落叶林、草原、荒漠
D.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小题2】引起X、Y、Z三地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西向东降水减少
B.从西向东降水增多
C.从西向东气温升高
D.从西向东海拔增加
同类题2
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带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永远在路上。当南方地区的农民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农民却将“转场”当做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阅读上述材料并完成以下问题。
【小题1】材料中所述的“搬家”或“转场”在地理学中被称为()
A.迁移农业
B.混合农业
C.乳畜业
D.游牧业
【小题2】材料中所述地区与季节对应关系较为科学的一组是()
A.山前平原—夏季
B.高山-春季
C.河谷低地-冬季
D.沙漠-秋季
【小题3】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于()
A.垂直地带性分异
B.非地带性分异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同类题3
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甲山为旅游名山,其海拔为1474米,有关该山地质构造及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褶皱构造,块状山地
B.断层构造,块状山地
C.褶皱构造,褶皱山脉
D.断层构造,褶皱山脉
【小题2】甲山与乙地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甲山降水少于乙地,甲山顶气温的日较差大于乙地
B.甲山降水多于乙地,甲山顶气温的日较差大于乙地
C.甲山降水少于乙地,甲山顶气温的日较差小于乙地
D.甲山降水多于乙地,甲山顶气温的日较差小于乙地
同类题4
读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我国沿北纬 40°自东向西的自然带分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的分异 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条件的差异。
(2)A 自然带的名称是
,其相应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
。
(3)塑造 B 自然带所在区域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C 自然带所处盆地中的绿 洲属于
地域分异规律。
(4)在我国,从海南岛出发,走陆路向北旅行到黑龙江漠河,沿途所见自然带的变化主要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
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是以
为基础。
同类题5
丘陵地区的坡向(阳坡、阴坡)及坡位(按高程位置分为:上坡、下坡)对毛竹林生长影响很大。下图示意东南丘陵地区海拔100~250 m的区域林分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单位:百株/公顷)和林分生物量(单位面积上的林木质量,单位:吨/公顷)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区毛竹平均单株质量最大分布在
A.阳坡上坡
B.阴坡上坡
C.阳坡下坡
D.阴坡下坡
【小题2】该地竹林茂密的自然条件可能是
A.光照充足、地形平坦
B.降水充足、土壤湿润
C.热量充足、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土质疏松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