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下图示意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刺槐(落叶乔木)、油松(常绿乔木)、华北紫丁香(落叶灌木)等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林地深度在20cm土壤含水量相差很大
B.丁香林地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深约100cm处
C.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幅度最大
D.林地土壤整体含水量:丁香>油松>刺槐
【小题2】研究人员发现种植密度过大的刺槐因缺水普遍生长不良,出现了“小老树”的现象,关于缺水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降水量较小B.地下水埋藏深
C.下渗作用弱D.刺槐根系较浅
【小题3】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该
①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   ②提高乔木密度
③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   ④培育耐旱品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10-26 06:4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天山南麓区域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泊西侧、西南侧有若干独立分布的小湖 泊,称为小湖区。博斯腾湖年均潜在蒸发量可以达到1800毫米.而年均降水量则不足100毫米.因此湖水 本身的盐度平衡主要受河流和气候影响来维持。1958年.博斯腾湖湖水的盐度只有0.39克/升.但随后由 于M河流域农田面积(焉耆盆地是博斯腾湖流域的最重要农耕区.也是新疆主要的芦苇产区。)的不断扩 大.部分河水被引至灌区用于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又随着河流排入博斯腾湖,这座淡水湖的盐度迅速增高. 最高达到接近2克/升.变成了微咸水湖。2000年以后博斯腾湖流域开始向N河调水以满足N河流域农业 灌溉需求并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生态输水(2000—2011年共计输水12次)。下图为博斯腾湖流域示意图。

(1)指出M、N两河中流入博斯腾湖的河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20世纪50—70年代,伴随焉耆盆地大规模开发.博斯腾湖湖水出现咸化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3)20世纪80年代,博斯腾湖水位上升.引起M河湖口处的土地盐碱化加剧。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4)近几年来,博斯腾湖流域经过不断治理,博斯腾湖的水位回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人说,这对焉耆盆 地的绿洲是有益的。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试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