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画图中,万里烟波一棹通。明日扁舟江海上,不知何处是西风。”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潇洒自适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自身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由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面临毁灭,人类为寻找新家园,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背景听起来有些 ,但并非永远不会发生。不仅太阳作为一颗恒星有其固有生命周期,( )。科幻的意义就在于提醒人们 ,思考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命题。 的是,通过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幻创作的整体水平依然有待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科幻作家倾向于幻想的一面,却忽视科学的一面,科幻创作文学性有余,但科学性水准明显欠缺。近年来,刘慈欣、郝景芳等国内优秀科幻作家获得国际奖项,标志着本土科幻文学终于逐步赶上了科幻大国的水平。近些年,常有本土科幻爱好者讨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何时到来。其实,与其纠结于具体哪个年份,不如 走好每一步,用实际行动推动本土科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