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江州为官时很注意采访民意,不管是地方名士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B.晚清思想史上,康有为的《大同书》算是一本奇书,展卷一读,康氏对于“净土大同”的思考,可谓天马行空,启人深思,绝非兴之所至的狂想。
C.“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慢》击中了都市节奏中的我们,激起了我们对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夙兴夜寐生活的向往之情!
D.考场上,同学们紧张地认真答题,对窗外美丽的风景也无暇顾及,而监考老师更是缄默不语,袖手旁观这群追梦的年轻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9-09 03: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C.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______。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______。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______,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______。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熬”字,辩证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 )。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下立判   旗鼓相当   筋疲力尽   付诸东流
B.判若云泥   旗鼓相当   遍体鳞伤   前功尽弃
C.高下立判   各有千秋   遍体鳞伤   付诸东流
D.判若云泥   各有千秋   筋疲力尽   前功尽弃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问题是要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B.要做的是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
C.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 “熬”出了应有的境界来。
D.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小题3】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
B.熬出的是淡定,熬去的是浮躁;熬得的是成熟,熬掉的是幼稚。
C.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
D.熬得的是成熟,熬掉的是幼稚;熬出的是淡定,熬去的是浮躁。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