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中晚唐文艺百花齐放,名家辈出;诗坛之盛,确乎空前。散文也是如此。乙韩愈、柳宗元固然是后代景仰不已的“宗师”,然而当时更为知名和流行的,却是白居易、元稹。与他们的通俗性的诗歌一样,他们的散文也曾万口传颂。丙这与兴起于盛唐,大盛于中唐的古文运动,当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更有意思的是,与古文运动并行不悖,传统的骈体这时同样大放异彩,更为美丽,足见当日文坛也是百花齐放的。
科技工作如何才能富有吸引力、受人尊崇向往? 不一而足。让科学家 备受敬仰,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定程度上说,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提高到800万元,仍不算高,但是额度一下子提高60%,足以表明整个国家重视科技的鲜明立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向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颁奖,足以显示整个国家所夯定的价值坐标;获奖者受到万众瞩目足以传递了科技在整个国家的重要地位被與论所激赏。而这一切,无不传递了明确信号(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国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科技。
一批又一批科学家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勇于创新、严谨求实,有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优待他们,不是 吗?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通过革新,让科学家拥有更广阔的舞台,不也是 吗?
古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现在“义”“利”之辩中。管子是中国古代 的政治思想家,对人的发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管子认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一个社会政治安定和道德进步的前提和基础,而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就要讲究礼节规范,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另外,管子认为人性就是 的,人们追逐物质利益也是 的,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管子是从寻求人们经济活动的根源中探讨并发现了人性及人的发展问题的,因而认为这是一切“治乱”的根源。( )孟子讲仁义,坚持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这是其性善论的直接理论依据。从“人性本善”的观点看,孟子显然是追求精神第一,而不是物质取向第一。在他看来,在人的发展中,仁义是 ,物质财富本身不能成为人的活动的动因。
可见,管子强调功利主义和人的利益原则,从物质取向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而孟子则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强调人的道义原则,从精神需求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形成“重义轻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