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 传统文化典籍,也有(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这几幅 、流畅飘逸的草书、行楷作品,在2018年秋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众多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面对这些稀世珍品,何必非要了解整体书写的意蕴?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的内涵?只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凝重如山,或者细若游丝,就可以抚摸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波澜,运笔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流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的真谛了。这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历尽 ,仍然充满活力的根源所在。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繁荣稳定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 的生活状况,(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 的。但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 ,严密紧凑,如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