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领衔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提高一种肠道细菌的水平,也许能________,帮助防治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宿主与寄生体》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小鼠实验中观察到,体内富含拟杆菌的小鼠能有效抑制沙门氏菌。拟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包括甲酸、乙酸、丙酸在内的一系列短链脂肪酸,抗沙门氏菌效果较好的小鼠体内的丙酸含量尤其高。根据研究人员指出,许多短链脂肪酸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力,但丙酸不是这样,它直接抑制沙门氏菌不生长。方法是大幅度增加沙门氏菌内部酸度,从而延长其增殖生长所需的时间。负责研究的斯坦福大学丹尼丝·莫纳克教授在一份声明中说,每个人在被细菌感染后的反应________,有些人________,有些人________。研究人员希望最新发现为治疗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治疗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时会使用抗生素,( )。用拟杆菌产生的丙酸进行治疗,也许能帮助克服这些问题。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_____。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产生的灌溉工程______,它们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近年来,灌溉工程遗产的影响力_____,已经成为水利文化面向社会传播的主要载体。历史灌溉水系是许多古城、古村镇的重要环境保障和文化基因,科学保护灌溉工程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____,研究挖掘其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际灌排委员会是以国际灌溉、排水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应用推广为宗旨的专业类国际组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专业型世界遗产,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是为了推广、保护和挖掘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及其科学经验为目的,每年申报评选公布一批。中国前四批申报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四川夹江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等13 个项目。(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17处,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经成为中国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