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①经典历史之作《万历十五年》的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黄仁宇自己又将之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
②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被多次提及,“创新驱动”更是成为会议炙手可热的焦点。
③中国式扶贫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描绘了波澜壮阔的脱贫画卷,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④跨越千年,重读苏轼,不仅因为他是鸿儒硕学,有极高的文化造诣,他那融坚毅、豁达于一身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
⑤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然而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让大堡礁陷入令人叹为观止的危险境地。
A.①③B.①⑤C.②④D.②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5-12 12:0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甲午到辛亥的十几年里,虽然西学成了中国知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真正把西学当作学术,对之下了一点学术上功夫的人可说 ,恐怕只能举出严复、王国维二人。当时,绝大多数谈论西学的人都不懂西语。在严复看来,“既治西学,自必用西文西语,而后得其真”,这是 的道理。(   )保守势力反对的理由,不外乎是:其一,出自鄙视“蛮夷”的传统心理,认为学外语丢份;其二,出自狭隘的爱国情绪,认为普及西语替西人培养奴才,并且会贬低国语。严复对此 地指出:“国之所患,在于无学,而不患国语之不尊。”他承认习西语者中为西人奔走的浅薄之辈 ,但又宽容地表示,不能苛责急谋生计的学子,根本原因还是为上者不能量才用人,迫使习西语者相率而听外人之招。其实,不必保守派阻挠,当时的新学人士对西文普遍存有畏难心理,因此都指望读现成的译本。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凤毛麟角   不言而喻   一针见血   数见不鲜
B.硕果仅存   可想而知   一针见血   司空见惯
C.凤毛麟角   可想而知   单刀直入   数见不鲜
D.硕果仅存   不言而喻   单刀直入   司空见惯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午以后,清政府曾在新式学堂中推行普及西语教育,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而严复是最坚决地为普及西语教育辩护的人。
B.甲午以后,清政府曾在新式学堂中推行普及西语教育,严复是最坚决地为普及西语教育辩护的人,而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
C.甲午以后,清政府虽然曾在新式学堂中推行普及西语教育,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但严复是最坚决地为普及西语教育辩护的人。
D.甲午以后,虽然清政府曾在新式学堂中推行普及西语教育,而严复是最坚决地为普及西语教育辩护的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自狭隘的爱国情绪,认为普及西语会替西人培养奴才,并且贬低国语。
B.出自狭隘的爱国情绪,认为普及西语会贬低国语,并且替西人培养奴才。
C.出自于获隘的爱国情绪,认为普及西语会贬低国语,并且替西人培养奴才。
D.出自于狭隘的爱国情绪,认为普及西语会替西人培养奴才,并且贬低国语。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