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些领导总是埋怨农民不积极配合,他们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自己的某些做法是否切合实际呢?
③“五一”小长假首日,从久负盛名的黄鹤楼,到拥有美丽传说的古琴台,再到古色古香的磨山楚城,来湖北武汉旅游的各地朋友不绝如缕。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小恶丛生,集腋成裘,必将铸成大错。
⑤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⑥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2-08 02:3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可 至公元前2世纪,后传入西方。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饮茶有着不同习俗。

在饮茶过程中,中西茶具各有讲究。(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也有用紫砂壶和铁壶,这样能更好地 熟普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荼的风味;而西方人对银壶  ,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端起茶,先品鉴茶色再闻茶香。欣赏茶汤色相或绿或红清澈明亮,闻嗅悠悠茶香,可谓 ;而西式茶则使用滤茶器,选择在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调味品,与中国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不同,西方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成为一种饮料。

在中国,饮茶已成为一种文化。茶文化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活动过程,与中华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独成一体,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摘编自茶叶百科《中西茶文化差异》)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追溯 体现 用情专一 色味俱佳B.回溯 体现 用情专一 口齿生香
C.追溯 烘托 情有独钟 色味俱佳D.回溯 烘托 情有独钟 口齿生香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同类型的品鉴,应对不同材质的茶器B.品鉴类型的不同,应对茶器材质的不同
C.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品鉴D.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茶文化独成一体,而且成为一朵中国文化中的奇葩。
B.茶文化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且独成一体。
C.并且独成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D.成为一朵中国茶文化中的奇葩, 并且独成一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______________,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______________。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籍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______________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______________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上,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B.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C.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D.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B.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C.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息过载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B.信息过载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这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C.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D.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