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为了观赏这山村美景,我早早地起了床,只见四周白茫茫一片,在雾气中传来牝鸡司晨的声音。
B.如果员工不小心犯了错误,作为管理者,是应该对其进行批评,但要不为已甚,不能过于严厉,以免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C.舞蹈《蝶恋花》的舞台色彩设计颇具匠心,穿着一袭白衣的舞者在满场艳红中分外抢眼,她舒展身体,茕茕孑立,显得高雅脱俗。
D.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用再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了,但那种一饭千金的“豪爽”也是应该唾弃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1-17 06:0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门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间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少媒体都想在电视综艺节目上有所突破,但往往 者少。大多数节目不是立足于打造自身品牌,而是习惯用最简单的办法,花巨资从国外买来一个节目外壳,而后套装中国内容。这些节目,虽然在青年观众群体中 ,但不能赢得更多观众。

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之所以能让人 ,是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地道的“中国创造”。老百姓之所以特别喜爱这档节目,是因为它没了往常靠明星吸引眼球矫揉造作的表演,是地道的普通老百姓来唱主角,所有登台的选手都是从初赛起步,一步步战胜对手,最后走向高峰对决。这个设计理念是让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打破了过去“非明星便没有观众”的惯性思维。此外,在“百人团”“飞花令”等一系列的节目细节安排和精心编织的竞赛流程中,登台选手 ,主持人仪态端庄,海内外观众倾心介入。

(    ),一个本来普通的综艺节目,就呈现出精彩迭出、好戏连台、引人入胜的效果。

可以说,它是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一档综艺节目,它理应给中国时下的文化创新以更多更深的启示。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别出机杼   煊赫一时   面目一新   口若悬河
B.别具匠心   煊赫一时   耳目一新   伶牙俐齿
C.别出机杼   风靡一时   耳目一新   口若悬河
D.别具匠心   风靡一时   面目一新   伶牙俐齿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设计理念让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打破了过去“非明星便没有观众”的惯性思维。
B.这个设计理念让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改变了过去“非明星便没有观众”的惯性思维。
C.让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这个设计理念打破了过去“非明星便没有观众”惯性思维的限制。
D.让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这个设计理念改变了过去“非明星便没有观众”惯性思维的限制。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以展示
B.形式的丰富多彩,对中国古诗词文化内涵的深刻展示
C.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D.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 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 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    的作品,其韵 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 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 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 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 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 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 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龙飞凤舞   游刃有余   天衣无缝   泰然自若
B.行云流水   驾轻就熟   天衣无缝   悠然自得
C.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D.龙飞凤舞   驾轻就熟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 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 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 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 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因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