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海绵城市”建设对图中a、b、c、d四个环节带来的影响,合理的是( )
A.a减少
B.b减少
C.c减少
D.d增加
【小题2】“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A.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B.缓解城市缺水的问题
C.缩短径流集聚的时间
D.省掉污染治理的费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5-10-11 05:4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阿斯旺大坝是世界上著名的水利枢纽,坝高111米,建成后形成了宽15千米、长500多千米的纳赛尔水库(其三分之二在埃及境内),该水库可吞下尼罗河的全年径流。如图示意阿斯旺大坝位置和尼罗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ppm)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在几乎全非洲都因旱灾闹饥荒的时候,埃及的粮食也能基本自给,可能是因为纳赛尔水库
A.对尼罗河流量的季节性调节,保障了稳定的灌溉水源
B.对尼罗河流量的多年调节,增加其下游枯水期流量
C.周围灌溉面积大量增加,耕地面积明显增多
D.使其下游灌溉面积大量增加,耕地面积明显增多
【小题2】因阿斯旺大坝而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对尼罗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的影响是
A.下游水源充足,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导致甲区域盐度升高
B.下游灌溉面积增加,风沙活动减弱,乙区域盐分在地表积累
C.灌溉水源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乙区域大量使用化肥盐度升高
D.尼罗河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入侵,甲区域盐度升高
同类题2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关于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小题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同类题3
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出现了“一雨即涝”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对策。通过增加城市“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最需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青藏地区
【小题2】不属于造成城市“一雨即涝”的人为原因是
A.城市用地改变了土地性质
B.城市扩展破坏了原有的水系
C.城市发展减少生物的种类
D.城市建筑改变了原有的地貌
同类题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突尼斯位于非洲北部,是北美、西欧和亚洲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杰里德为最大季节性内陆盐沼,周围无河流注入,原为加贝斯湾的一部分。
指出突尼斯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并简述杰里德季节性盐沼形成过程。
同类题5
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t2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t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年内净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C.洪峰流量和出现频率减少
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小题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B.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C.退耕还林、还湖导致河流径流趋于平稳
D.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