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演员扮演的角色越能体现普通人的性情,就越能让观众产生代人感,反而越加受人欢迎。
B.白天采访的热潮已经退去,我想象着妻子儿女熟睡的模样,陷入难耐的冷清和孤独之中。
C.面对松茸、鱼子酱之类食物我们只有细细品味而非浅尝辄止,方觉不负上天造物之恩。
D.某些科普言论存在过犹不及的倾向,仿佛为了传播科学,就必须推翻人文学科的大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04 09:1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疟疾是世界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常用奎宁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1968年,中国正式启动相关项目,39岁的屠呦呦 ,担任中药研究所该项目的组长。在简陋的条件下,她带领团队,整理出600多种抗疟草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最终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发现青蒿素,攻克了世界难题。青蒿素问世48年来,大大 了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成为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后, 的屠呦呦仍默默坚守在科研一线,因为她深知自己的研究是数亿人健康的 ,与几百万感染疟疾的生命密切相关。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临危不惧  减少  垂暮之年  保证
B.临危受命  降低  耄耋之年  保障
C.临危不惧  降低  垂暮之年  保障
D.临危受命  减少  耄耋之年  保证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B.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在治疗疟疾上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屠呦呦
C.2015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屠呦呦,因为她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D.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因为她在治疗疟疾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 效果。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 ”的内在因素。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他们清楚地知道,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 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   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预设 质疑 荒唐 推演
B.预期 置疑 荒唐 推演
C.预期 质疑 荒诞 推算
D.预设 置疑 荒诞 推算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B.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C.为数众多的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
D.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 ,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 ,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 ,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 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休戚相关 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 虽然
B.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
C.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
D.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B.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C.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D.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1) ,如大旗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 (2) 。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细致)。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小题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   )
A.枝枝蔓蔓(wàn) 料峭
B.砍斫(zhuó)    端祥
C.坚劲(jìng)    间架结构
D.小憩(qì) 鼎礼膜拜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沿  细密  历历在目 期望B.缘  细密  赫然在目 希冀
C.缘  细致  赫然在目 期望D.沿  细密  历历在目 希冀
【小题3】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树干破石而出 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
B.破石而出的树干   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
C.树干破石而出 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
D.破石而出的树干   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