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一天,我们登上了泰山极顶。鸟瞰脚下那绵延的群山,很有一番高山景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B.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富强、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梦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心积虑,死而后已。
C.他们曾经是情趣相投的好朋友,在分别二十年后,竟然萍水相逢于北京的大街上。
D.黄金周期间来连云港旅游的客人们赞叹道:“连云港真是秀色可餐,乃是人间又一天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05 12:1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吏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铿锵成韵。
【小题1】(小题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泾渭分明 发扬蹈厉 轻重缓急
B.大相径庭 厉兵秣马 抑扬顿挫
C.泾渭分明 厉兵秣马 轻重缓急
D.大相径庭 发扬蹈厉 抑扬顿挫
【小题2】(小题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剖毫析芒, 。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   )。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我们一般以往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别集之中很多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 。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 ,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以复加  举不胜举  习以为常  坐井观天
B.无所不至  屈指可数  习以为常  盲人摸象
C.无以复加  屈指可数  视而不见  坐井观天
D.无所不至  举不胜举  视而不见  盲人摸象
【小题2】下列在括号中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B.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C.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
D.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
【小题3】文章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存在于主要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
B.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C.以往我们一般认为主要评点存在于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
D.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文集》反映了沈从文创作的基本面貌。沈从文的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杂感等。他坚持“从现实生活里取证”,尝试着运用多样的技法和手段进行创作。他创作的题材广泛,人物众多,人物个性复杂。创作上从不_____________,主张“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他自觉地创造了以湘西生活为内容的“乡村世界”,是以文学的手法把神秘的湘西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读者在阅读该文集时,应该把握重要的一点,(   )。

他认为既然是事业,就要拿生命作投资,不能把写几个作品就当作是成名成家的_____________,而应代表国家与世界_____________的高手竞赛,不能超过他们也得_____________。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第一流政治家的能力,具有撼动世界的力量。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他主张经典重造,并以经典重造影响民族重造,国家重造。沈从文把一种文学当作事业的宏大志向是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小题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循守旧 终南捷径 聊胜于无 比肩而立
B.因循守旧 必由之路 屈指可数 比肩接踵
C.循规蹈矩 终南捷径 屈指可数 比肩而立
D.循规蹈矩 必由之路 聊胜于无 比肩接踵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就是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中的成就极高
B.那就是沈从文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事业
C.那就是文学创作成了沈从文的最高追求
D.那就是沈从文文学创作获得了最高成就
【小题3】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是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B.沈从文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是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
C.沈从文是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
D.沈从文把文学当作一种事业的宏大志向是与国家重造、民族重造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