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8年,网络直播依然火爆,为吸引粉丝推高流量,网络直播无所不用其极,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监管部门必须从重从严进行处罚。
②随着炎热天气的到来,加上又是旅游旺季,来西湖的游客很多,难免会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如在湖边脱鞋、洗脚等,这无异于焚琴煮鹤。
③在这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里,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初出校门的年轻人,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决不能胶柱鼓瑟,和一次次机会擦肩而过。
④馆外望眼欲穿,馆内像春节庙会,看展的人重足而立,每幅作品前都凑满了人头,不光看,还得抢着从人缝中抓拍作品。
⑤汇聚优秀师资和生源的所谓“超级中学”看似风光无限,可对那些本该健康发展的普通高中来说,却不啻于釜底抽薪,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⑥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支付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了争夺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掀起了红包大战,谁会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6-19 11:3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春节”这一传统的中国节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以其神奇的力量和速度,突破地域、种族、文化的界限,创造了一幅“________、全球同乐”的奇观。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春节的报道,则从“蜻蜓点水”转向“_________”,从猎奇式的“望远镜模式”转入深入式的“放大镜模式”。 究竟是什么力量,助推中国春节走向世界、走近不同文明、走到国际性舞台中央?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各国民众敞开怀抱笑迎“中国红”与“中国年”? 首先是文化的感应力。春节是密集展示中国文化的橱窗,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征兆,对应了西方社会“幸运”、“快乐”的追求;敬天祭祖、吃团圆饭、走亲访友等年俗,暗合了西方社会的懂得感恩、爱家人、爱社区等价值观;……( )其次是商业的推动力。_________ “春节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拉动经济增长的利器,在商业力量的加持下,“中国春节”在西方社会的融入速度加快了、话题性增强了、效应也放大了,“文化的春节”和“商业的春节”互相借力、_________。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额手称庆  浓墨涂抹   毋庸讳言   珠联璧合
B.额手称庆  浓墨重彩   直言不讳   相得益彰
C.普天同庆  浓墨涂抹   直言不讳   珠联璧合
D.普天同庆  浓墨重彩   毋庸讳言   相得益彰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思想,对应了西方社会“幸运”“快乐”的追求。
B.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意蕴,对应了西方社会对“幸运”“快乐”的追求。
C.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征兆,对应了西方社会对“幸运”“快乐”的追求。
D.红彤彤的春联、中国结、利是封,寄寓了喜庆欢乐、好运降临的意蕴,对应了西方社会“幸运”“快乐”的追求。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春节文化的感应力,为共庆“中国春节”奠定基础
B.中国春节文化的感应力,达到了普天同庆的高度
C.东西方文化上的契合点,为共庆“中国春节”奠定基础
D.东西方文化上的契合点,达到了普天同庆的高度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推而广之还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___________(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打量。(甲)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乙)美无所不在,__________(除非/并非)只有到风景名胜外域异乡或者遭遇某个惊人的事件,才能够拨动审美的心弦。(丙)凭窗远眺,秋日蔚蓝的天空,悠然飘落的几片黄叶,对面阳台上一只雪白慵懒的猫,窈窕淑女探身晾衣的姿态,都让人感到可亲可恋。(丁)这些美,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汲取、享用的程度,却因人的审美__________(禀赋/秉性)的不同而差异极大。

【小题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具匠心除非禀赋B.别具一格并非禀赋
C.独具匠心并非秉性D.别具一格除非秉性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点石成金”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品格
B.指的是能够从特殊的角度再现或真实或虚幻的 生活
C.指的是使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产生丰富的意味和美感
D.指的是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一种特殊的敏锐和细腻
【小题3】“一个目光敏锐、感受细腻的人,会时时处处发现美的闪光,会觉得诗情俯拾皆是。”这句话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