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全都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议开始比较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大家才活跃起来,积极发言。
②看了《夏洛特烦恼》,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联想起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青春故事。
③百米决赛开始了,我们班的王平同学一下子就冲到了前面,同学们沸反盈天地高声呐喊助威。
④他当了两年的局长却没有干过一件实事,这次被免职,实在是众望所归
⑤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反击,终于反败为胜。
⑥军队改革必然会触碰到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可能会在“深水区”遇到种种阻挠,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前行。
A.① ② ④B.② ④ ⑤C.① ③ ⑥D.② ⑤ 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9-14 11:2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报纸微博并不只发布事实性新闻,评论同样是重要的内容,这是体现报纸微博的水平、深度和情怀的地方,一些报纸微博也因此引人关注,让部分评论员 。但对于新闻评论来说,(    ),就是标与本的问题。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评论可被视作“治标”,由事件本身挖掘更深层的意义可被视作“治本”。对新闻评论来说,目标自然是能做到标本兼治。但问题在于本的问题不是能一下就解决的,否则也不是本了。比如腐败的案件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司法公正、官员财产申报等制度保障之类的建议是经常在新闻评论中出现的。

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 的,而且有些方面是始终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每次有腐败案件被曝出时,都能看到类似的评论,久而久之就不免有了 的印象。“公知”的污名化的一部分原因也在这里,当中国出现负面新闻时,用体制来进行解释总是不会错的,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也是正常的。这种困境对于报纸微博来说更难处理,因为140字的篇幅对于评论有很大的限制,几乎只够陈述观点,而无法进行逻辑推导和具体证明。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脱颖而出   遍地开花   一挥而就   陈词滥调
B.脱颖而出   层出不穷   一蹴而就   陈词滥调
C.鹤立鸡群   层出不穷   一挥而就   老生常谈
D.鹤立鸡群   遍地开花   一蹴而就   老生常谈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B.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C.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D.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论员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B.评论员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C.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D.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________________。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____________。但是,(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涣然冰释  置身事外  相提并论  俯拾即是
B.迎刃而解  置身事外  相得益彰  俯拾即是
C.迎刃而解  置之度外  相提并论  数见不鲜
D.涣然冰释  置之度外  相得益彰  数见不鲜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探寻,更需要“该不该”、“能不能”的判断。
B.中国的进步,与其说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毋宁说更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C.中国的进步,虽然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但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
D.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复杂的矛盾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B.复杂的矛盾也许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也许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C.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D.难道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