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有些家长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从来不赞一词,只是一味地指责,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B.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对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绝不是陈陈相因,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C.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了洋奴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D.赵春霖先生在花甲之年,克服许多困难,惨淡经营近五载,终于完成了一百五十万字的鸿篇巨制《萨尔浒殇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1-30 07:2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发布了酝酿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向世界清晰展示了未来建立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在全球湾区发展中,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条件,( )。

改革开放四十年,粤港澳地区已经取得了 的发展,如今仅从经济总量来看,即便相比国际顶尖的三大湾区也 ,加之粤港澳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对外经济贸易的关键位置,已经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才能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在两万余字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有大量的篇幅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项细化措施。由此可见,完成目标的时间设置并不是 ,而是切实可行的。一年多来,仅珠三角九市和相关部门就举办了近百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峰会、论坛等活动,三地各界广泛参与。把握历史机遇、建设一流湾区,正在激发内地与港澳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襄盛举的豪情壮志。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地处对外经济贸易的关键位置,已经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明显。
B.区位优势明显,对外经济贸易这一关键位置,已经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C.地处对外经济贸易的关键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所以其已经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D.区位优势明显,所以地处对外经济贸易的关键位置,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决定了“敢为人先”的精神将继续秉承,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将要完成。
B.决定了它将继续秉承“敢为人先”的精神,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C.必然让“敢为人先”的精神继续秉承,最终形成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D.“敢为人先”的精神必将被它继续秉承,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令人侧目   相视失色   横空出世   放任自流
B.举世瞩目   相视失色   一鸣惊人   无的放矢
C.令人侧目   毫不逊色   一鸣惊人   放任自流
D.举世瞩目   毫不逊色   横空出世   无的放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过去的40年间,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 ,让数以亿计的学子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这次改革的核心目标, 单一的录取标准,高屋建瓴制定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同时建立新的公平秩序、解决新出现的公平 问题,是这次改革的真正挑战,其关键是建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过去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 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如果所有高中生都按照同样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考试,培养和选拔      的考生,“多元录取标准”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考生和高校之间充分、多次互选的制度安排,就无法实现多元标准下录取过程和机会的公平。因此,发挥学校制定录取标准和实施招生的 、自主权,赋予考生选择学校、选择考试、选择学习的自主权,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途径    破解    千人一面    开放性
B.思路    打破    同出一辙    主动性
C.思路    破解    同出一辙    开放性
D.途径    打破    千人一面    主动性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正源于形势发生了变化
B.然而,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形势也随着变化
C.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
D.然而,正是形势的变化,使原有高考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
B.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C.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质的高低、没有量的多少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消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D.如果不同学校和专业录取依据只有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区别,增加几个“标准”仍然无法打破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圈。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