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美学的基本概念、词汇很多来自日常语言,不免存在着多义性、隐喻性、含混性。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许多争论,主要就由此引发。例如前些年十分热闹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便相当典型,争论了半天,(乙)“形象思维”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几种不同含义?却莫衷一是
但另一方面,也不必因噎废食,不必因语词概念的多义含混而取消美学的生存;正如并不因为审美艺术领域内突出的个性差异和主观自由,便根本否认研究它的可能一样。事实上,尽管一直有各种怀疑和反对,迄今为止,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严格证实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不能成立或不存在。(丙)相反,从古到今,关于美、审美和艺术哲学性的探索、讨论和研究始终不绝如缕,许多时候还相当兴盛。
【小题1】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论B.莫衷一是
C.关于D.不绝如缕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2-28 09:4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小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然,专注(绝非/绝对)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________。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对于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练,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肢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___________。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谱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固守一隅撇去
B.剔除锻练
C.波澜淡定
D.古井不波痕迹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绝对肢解书写
B.绝非分解谱写
C.绝非分解书写
D.绝对肢解谱写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
B.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一年两年很快就会过去
C.主次分明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
D.主次分明一年两年很快就会过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甲〕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 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乙〕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 400 多年的事。

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认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地久天长。总的说,〔丙〕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涩B.也许C.牵强附会D.地久天长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