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散文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用一连串 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 ,本相毕现, 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散文家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就都 地用这个手法。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參照。上古理论家早已重视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 )。
【小题1】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
B.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
C.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
D.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
A.五花八门 目不暇接 降服 轻车熟路 |
B.五光十色 目不暇接 拜倒 得心应手 |
C.五光十色 应接不暇 拜倒 轻车熟路 |
D.五花八门 应接不暇 降服 得心应手 |
A.苏轼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
B.苏轼完成了他们下达的任务 |
C.他们的愿望被苏轼实现了 |
D.巧用比喻成为苏轼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