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曾经以各种不同的选本形式反复呈现,然而,九十多年间的中国散文图像,丰富、驳杂、_____、没有固定的形状,因而无论哪一种选本,对它的陈述都无法做到完整、严格和准确,( ),一些更加杰出的作品便会从理论的缝隙中遗漏,作为个性化艺术的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以_____的姿态拒绝着理念的征用和支配。那些被“遗漏”的作品,嘲笑着人们业已建立的文学常识。所以,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当我们自以为对近百年来的散文路径都_____的时候,总会有被“遗漏”的部分浮出水面,挑战我们已经形成的阅读经验。就像证人在法庭上的陈述,随着深入问询,遗漏的一些细节会被不断受到补充和更新,如果时间允许,这种“补充”会无限地持续下去,甚至会使事件的_____得以彻底的颠覆。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种散文选本能够真正做到“权威”和穷尽,每一种选本充其量只是无数种证词中的一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完成着对散文史的诠释。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七零八落 桀骜不驯 驾轻就熟 来龙去脉 |
B.支离破碎 傲睨一世 驾轻就熟 本来面目 |
C.七零八落 傲晚一世 了如指掌 来龙去脉 |
D.支离破碎 桀骜不驯 了如指掌 本来面目 |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尤其当人们企图以某种先验性的知识框架对它做出规范,并凝聚提炼散文的规律性时 |
B.尤其当人们对散文的规律性进行凝聚提炼,并企图以某种先验性的知识框架规范它时 |
C.尤其当人们企图以某种先验性的知识框架对它做出规范,并对散文的规律性进行凝聚提炼时 |
D.尤其当人们对散文的规律性进行凝聚提炼,并企图用某种先验性的知识框架对它进行规范时 |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深入地问询,被遗漏的一些细节会不断受到补充和更新 |
B.随着问询的深入,一些被遗漏的细节会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
C.随着深入地问询,一些遗漏的细节会被不断受到补充和更新 |
D.随着问询的深入,被遗漏的一些细节会得到不断补充和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