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尼采的紧张、繁复、多致的意象,把世俗的道德和庸凡的态度涤荡无余。他交响诗般的叙述,露出精神的晨曦,照耀着昏暗的世界。尼采文本对于鲁迅而言是一种天启般的存在,中国儒学文献的温吞、自恋、缠绵之语都相形见绌。鲁迅在这里看到了绕开儒家资源、建立新的文学与生命哲学的可能性。(乙)徐梵澄看出了鲁迅借用尼采的本义:那么,也要将旧道德的标杆打破,将那些伪君子——尼采所斥的菲利士人——的假面具揭开,重新估定新的价值,也寄希望于行动性的实际革命者。”
这个看法是对的,对于期待文化变革的鲁迅而言,儒学之外的资源的引进,恰恰是自己这一代人的使命。(丙)中国人那时候的急务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求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正是鲁迅的梦想。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甲)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乙)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丙)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形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石洞村始建于清光绪元年。( ),故被称为“珍珠洞”。该洞弯曲延伸数千米,洞中有水、水中有洞,奇特的自然景观让人________,堪称“苗乡屏边第一洞”。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遍布洞中,珍珠厅、珍珠瀑布、皇宫珠帘等景点________。洞内道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宽忽窄、忽平忽陡,________。穿行于洞中,时而可以看见清澈的水潭,时而可以听见“叮咚、叮咚”的滴水声音和蝙蝠、岩燕的鸣叫,犹如天上仙境、人间美景汇集一洞。“王母娘娘藏珍珠”“金鲤鱼跳龙门”等美丽传说让珍珠洞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来到石洞村,不仅能够欣赏奇特的自然美景,还能够体验________的苗族文化。学习神奇的苗家医术,观赏精美的苗族服饰和“十字绣”,共同欢跳“芦笙舞”,品尝苗家美味的“剁鸡身”,畅饮醇香的“竹筒酒”,真正感受到“菜是生态的、饭是七彩的、酒是飘香的、人是好客的、歌舞是民族的”。